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宴阳初是一个爱国的教育改革家.在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深沉的忧患意识.他与同仁们先从事平民的识字教育,目的是为了救治他们的"瞎、聋、哑".随着宴阳初对中国问题认识的加深,他与同仁们转入乡村建设新阶段,把平民教育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便培养民族的新生命,振拔民族的新人格,促成民族的新团结,最终实现民族改造.宴阳初的教育情怀对我们今天从事农村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农村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了"四大教育"争"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它对现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是:深入调查制定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策略;培养具有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多方式办学,兴办农业技能类培训班或技校,真正为农村培养人才;加强农村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伊沙是当今诗坛一位广受争议却特色鲜明的诗人,是“民间写作”的重要代表。伊沙诗歌在中国当代新时期诗坛的位置与作用不容忽视。它的生成受到中西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生活经验的深刻影响。在吸纳诸多营养的基础上,伊沙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熔铸诗篇,成为一个独特的诗性存在。此外,伊沙诗歌在救赎与沉沦之间徘徊的悖论性处境、优长与缺失并存的两面性上都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晏阳初是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家。宋恩荣所著《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一书 ,在日本出版 ,不仅为日本人了解晏阳初其人其业 ,而且为日本青年理解中国、了解中国农村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我们搞教研的同志,曾经对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与“用字量”作过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以数学为例,先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它的实现要靠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来完成.本文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素质教育要靠教育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教育创新,所以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晏阳初致力于乡村教育改革,他们的出发点、理论基础、教学方法各异,但诸如教育目的、教育主张、教育观等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且对现代农村教育多有启示:农村教育办学重心要适度下移,调整"撤校并点"政策;积极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模式,面向所有愿意学习的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办好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9.
博仔 《湖南教育》2005,(18):10-11
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又名遇春,字阳初,四川省巴中县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其主要著作被编成《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教育思想要点平民教育“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相似文献   

10.
在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对我国如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因此,重温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平民教育会认识到乡村女子受教育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通过试点形式在农村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采取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的方式来推行女子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推进中国妇女教育近代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15-17,21
近百年来,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改造、村治、乡村建设、农村复兴、扫盲运动的各种呼声和行动此起彼落,异常热闹。其中对此倾力倡导,认识最真切者,恐怕要属晏阳初先生。时至今日,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从中真正探取精华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基本要求,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来开展。语文教育要力争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语文教育只有溶入生活,才会具有生命活力。语丈是最凸现人文性,充满感情的,在语文教育中多为学生提供和生活拥抱,与心灵对话的机会,可以点燃生命创造奇迹。  相似文献   

14.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遵从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倾毕生心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了读书穷理、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等教育理念与治学之道。重温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古鉴今,对清除教育腐败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虚浮心理,构建高校清明和谐的治学风气,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新教育本土化"的大背景下,晏阳初对我国乡村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探索.这一探索活动植根于晏阳初博大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基础以及其清晰的国情意识.调查研究是晏阳初乡村教育本土化探索的前提,"对症下药"的农民教育方案设计是他成功的关键,有效的方法保障了他的教育内容的顺利实施,强有力的人员队伍和分工合理细密的组织给他提供了人力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晏阳初(1890—1990)是享有世界盛誉的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创者,他以宗教家的精神从20世纪20年代起,几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我国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工作,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43年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道被西方学界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今天,我们回顾晏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总结其平民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仍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我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石,现代世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人”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明确规定在第一学段的两年时间里,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识字方法,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800~1000+应会写。照此计算,学生每一学期就需识字400+以上,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众所周知,汉字字形变化细微丰富,稍有改变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字;在字音上,也存在着同音字、多音字、轻声、儿化等多种现象,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更需要在细微处着笔,于细微处见功效。  相似文献   

19.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绘画的天性,教育者在鼓励与尊重儿童绘画天性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儿童的个性教育与发展并充分认识与理解儿童绘画中共性问题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法,从晏阳初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全面分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挖掘其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