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坑事件是1921年9月16日葡兵向我银坑防军挑衅从而引起中葡双方长达半年交涉的事件,是葡萄牙非法扩展界务这一传统政策的延续。中葡双方各种力量都积极参与了交涉,其他外国势力也曾介入并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内外因素影响,中葡交涉于次年3月陷入停顿不了了之,给后人留下深沉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1894年8月,法国税务司李约德在越南芒街被匪徒绑架。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处理的时候,却升格为关系中法条约的交涉。在交涉中,法国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蛮横地向中国索赔,几乎将这一偶发事件导致为战争。李约德事件的交涉,体现了近代中国弱国地位的苦楚。  相似文献   

3.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骨干、同光时期名臣,陈兰彬是晚清官派留美学生的监督、中国首任驻美公使,两人都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从广东走出的蜚声海内外的政坛人物,相互之间曾有过相当密切的交往与共事关系.据考证和分析,他们相互结识是在同治二年(1863)五至八月间,地点是在广东的高州.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友谊.丁日昌曾多次向曾国藩举荐陈兰彬,尤其是在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期间,他力荐陈兰彬担任官派留美学生监督,带领学生出洋,从而使陈兰彬迈出了人生旅程上新的步伐,并为其日后担任中国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奠定了基础.丁、陈二人友谊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包括对于当时整个时局的认识,对于如何学习西方之所长以治国图强,对于整顿吏治、开展留学教育和派遣驻外使节、保护华侨等,他们都有不少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些共识,他们曾共同开创了派遣留学生出洋、保护海外华工和华侨利益等晚清史上一些开风气的壮举,为后人所称道.当然,作为尚未脱离封建主义思想羁绊的清朝官员,他们也都存在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儒家纲常伦理的历史局限性.事实说明:丁、陈两人在政治上同属晚清时期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洋务派官员,而在思想文化上则同为中体西用论者.  相似文献   

4.
1916年8月13日爆发的郑家屯事件引发了中日间旷日持久的郑家屯交涉。中方外交总长的缺席直接迟滞了交涉的进程,使中方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境地。经过内阁的三次提名、议会的两次否决之后,清末民初德高望重的外交家伍廷芳临危受命,巧妙运用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阅历和外交技巧,较为妥善地解决了郑家屯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侵略势头。  相似文献   

5.
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发生在同一时期,可结果却反差很大,其中原委值得深思.关键因素在于:朝鲜问题对两次交涉影响不同;清廷对伊犁和越南战略考虑不同;俄法的和战决心有差异;清廷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兰彬作为留学肄业局正监督,严格遵循中体西用原则,在支持幼童学习西学的同时,设置了有关中学课程。并对幼童越出中国传统的作法加以约束,由此与副监督、受西方文化教育薰陶的容闳发生矛盾冲突。他们的矛盾是非是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碰撞。陈兰彬在担任清朝驻美国、西班牙、秘鲁首任公使期间,为了维护大批华工华侨的利益,作了大量工作,他无愧为一位大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参与指导了湖南的对外交涉,如教案交涉,开埠交涉和粤汉铁路交涉.通过分析张之洞在上述交涉中的表现可以探知其外交思想以及对湖南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兰彬作为中国首任留学生监督和第一任驻美国公使,属清政府少数较早走向世界的官员之一.其出国感受和受美国社会文化浸染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变化,在晚清出洋官员中具有典型性.陈兰彬到美国后,一方面为美国发达的经济、现代化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赞叹,精彩之情深藏于日记和其他书信、报告之中;一方面又不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觉无聊,尤其是面对自由、民主、发达的美国比专制、独裁、落后的清廷优越的客观现实,又不敢直抒己见,只能无可奈何地去维护清廷的封建主义.加之,陈兰彬生性谨慎、胆小,惧怕出事丢官,出洋的数年中始终在精彩与无奈的两难中煎熬.这看似个人的悲剧,其实是近代中国畸形社会变迁过程中两难选择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金鑫 《历史教学》2005,(2):20-23
黄恩彤是鸦片战争时期参与中外交涉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时局有清醒认识,提出了更具实效的处理中外关系的策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但同时也是海外华人遭受劫难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缘何屡屡发生排华事件?本文从心理因素、经济差距、民族主义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出发,对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力图找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连州教案是清末广东爆发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案,由于其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历时一年多才得以解决。刘国强和陈慧二先生在合写的《连州教案述论》一文中对此作了一个大概勾勒,但在教案起因的分析上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4.
进行武夷文化研究的相关资料中发现,研究朱熹的二大专家皆未明言陈旦与陈焞的关系,究竟陈旦与陈焞是二人呢?抑或就是一人?至今没有现成的答案。为了弄清陈旦与陈焞关系,就有必要梳理考证,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1898-1901年英德同盟谈判的外交背景、经过,1900年英德协定与这系列同盟谈判的关系及影响,分析了英德同盟谈判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饶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的一场党内斗争。1998年,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1953年夏天,高岗、饶漱石受到某种暗示从事不正派的党内小组织活动。他们把矛头指向刘少奇、周恩来,历史已经证明这是全国胜利后党内首起权力斗争事件,  相似文献   

17.
涉外商务谈判口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译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涉外商务谈判口译中,经常出现口译者“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现象。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对这种不忠实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商务谈判不仅可以维护买卖双方自身权益,也可以有效解决分歧,还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等方式确保买卖双方取得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商务活动中,谈判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也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能否有效利用这种语言表达艺术,对谈判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美国黑人女作家的文本《宠儿》,通过分析主人公丹芙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成长,说明女性主体在自我寻找过程中他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者作为人本身的生活参照和自我评价标准,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