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在外地借班上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问学生:“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  相似文献   

2.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名篇。从一八七三年发表至今百余年间,它被译成各种文字,选入各国课本,陶冶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如此经久不衰的感化力量从何而来呢?这和它抒情写意的含蓄深沉是分不开的。试以韩麦尔从称学生为“孩子”到改称“朋友”为例来说明。小佛朗士因为迟到,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韩麦尔先生很温和地让他快坐好,接着“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学生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韩麦尔对小学生没有称“同  相似文献   

3.
【教学实录】上课开始,我试着问学生:“课前你们已预习了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你们喜欢这篇小说吗?”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和你们有同感,这的确是一篇值得仔细品读的好文章!”我接着征询同学们意见:“这堂课是我和你们一起学呢,还是同学们自己学?”很多同学说:“我们与老师一起学!”“好啊!”我温和地说道,“不过,我希望同学们唱主角,怎么样?”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大约十分钟,同学们的读书声似乎戛然而止。我关切地问道:“同学们刚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处了吗?”有个女同学立即站起身,说:“老…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是学习《揠苗助长》这一则寓言故事,我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就在孩子们把书读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个“另类”的声音:“咿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我循声望去,见是班级中一个调皮的学生小健,平时上课就特不守纪律,我刚想批评他几句,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一些学生叽叽喳喳地附和着“是呀,是呀,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说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故事。于老师是怎样教学这篇课文的呢? 一、激发动机。上课伊始,于老师便对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我要让同学们听一段京戏,于是就播放了梅兰芳在《宇宙锋》中的几句唱词。优美动人的旋律,独具韵味的唱腔,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老师问:“好听吗?”学生都说“好听”。“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梅兰芳。”老师在屏幕上打出梅兰芳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梅兰芳。他是四大名旦之一,是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  相似文献   

6.
阅读一篇课文,必须把握住它的中心。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呢?一、抓课文题目。有些课题揭示了课文中心。如《我的心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我”的心事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事?有这样的心事说明了什么?二、抓课文开头。总括性开头常点明中心。如《詹天佑》,可抓住总起句“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7.
要巧于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使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受到鼓舞。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一上课,我满怀感情地向大家介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法国巴黎演奏一首乐曲,轰动了整个巴黎,这就是《周总理你在哪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于是,我深情地背诵诗的开头一节,然后说:“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下面的就让大家自己朗读吧。”话音刚落,大家就深情地朗读开了。  相似文献   

8.
演讲稿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鲜明的针对性。演讲是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样的开头,观点鲜明,能够很快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围绕“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这一主题,开头简要叙述了马克…  相似文献   

9.
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这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例如《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的最后一段有这么一句:“小燕子高兴地说:‘妈妈,京生也爱学习了。”’怎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可以把这句话中的“也”字换成“很”字,变成“京生很爱学习了”,然后让学生把它与原句比较。学生思考比较后,  相似文献   

10.
“课外知识信息交流课”是我校语文教改课型之一。这种课型能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这里记述的是初一一堂这种课型的实况。上课前,学生的书桌上摆着记录本或剪贴本,大家正情绪饱满地等着上课。一上课我就宣布:“今天我们这堂课外知识信息交流课,希望大家跟每次一样积极发言,看谁在这两周内阅览的课外书刊多,理解得深,表达得好,最后我们再互相观摩一下谁的摘抄、剪贴多。”我的话音刚落,梁存同学就抢先发言了,他介绍了我国的诸多“第一部”:“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第一部记传体史书是《史记》,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他一口气说了十六个“第一部”,同学们越听越入神。我说:“梁存同学掌握这么多课外知识,可真是个功夫呀!”接着我问:“梁存,这些知识,你都是从哪里学到的?”  相似文献   

11.
课文《在仙台》的开头段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难点。文章明明是表达作者对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的,为什么开始却要用这么多笔墨去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2.
三年级《揠苗助长》生:老师,古代真有这样的老农吗?他叫啥?师:你说呢?你觉得他叫什么名字合适呢?下面我们结合寓言内容给拔苗的老农取个名字(学生当即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生:老师,我觉得他应该叫“白费力”。您看,他顶着烈日,白白忙活了一个下午,结果禾苗都枯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部分一、《七根火柴》中写草地上“一片迷蒙的雨雾”,《故乡》中写农村深冬,《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写烈日和暴雨,都是为了什么?这些景物描写和该文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5.
模拟拍卖会     
“这节课进行听说训练,任务是介绍一本书。”一听我这么说,同学们把笔一放,低眉敛目,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我环视教室,心里暗暗叹气:“为什么我班的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呢?” 叫了一个同学,介绍的是《雷锋的故事》。当他像挤牙膏似的正说得努力时,角落里却传来窃窃私语声:“这本书很便宜的,2元一本……” “丁力!”我大声喊道。 他一惊,随即镇定下来,慢慢地站了起来。 “你上课不好好听讲,胡说些什么?” “我又没有胡说,是2元一本嘛!”他犟嘴道。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同学们静静地盯着我,看我有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怎样教学生学习语言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教学生学习语言,必须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语言的含义。教学生品味语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品味词语。(1)品味词语的色彩、情状。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一句,“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表示色彩、情状的形容词,把一个荒废了的园子描写得趣味盎然。(2)品味词语的生动贴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几个大…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师,我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正如学习《两小儿辩日》学生分析的那样:连孔子那样博学的人都不能做到无所不知,遇事亦“不能决”,更何况常人?教学中,碰到“不能决”的事该如何呢?查阅资料、共同教研出不了结果怎么办?把这片不甚明朗的天空遮盖起来,还是还原它的本真状态?我固然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这未开垦的处女地就这么放弃了吗?实不甘心。我决定:把“球”踢给学生。就这样,我带着犹疑,穿过秋日斑驳的树影,走进连我自己都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课堂。今天,我的路是否真应验了此文的标题———《未选择的路》呢?我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9.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抓住课文首尾段,巧设一幅贴画导人延伸,引导学生寻因究果,深刻认识狼的本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一、抓开头段,寻因导入。 课文开头段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我根据这一段和课文插图,设计了一幅“黑板贴画”,巧妙地导人新课。先在黑板上贴出陷阱图案并设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它是用来于什么的?讨论后进一步设疑:一天,有只狼掉了进去(在陷阱中贴出“狼”),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请同学们看贴画大胆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说说狼为什么会掉进陷阱。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颇高,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接着再次设疑:后来有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在陷阱左上方贴出“老山羊”),下面的故事将怎样发展呢?狼最后有没有爬上来呢?它的下场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在贴画右边竖着板书课题)。这样巧设贴画,启发学生追究事情的起因,并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形式新颖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编说故事的浓厚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求知欲,创设了一种愉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狼  相似文献   

20.
意外的启示     
有一次,学校让我上一堂语文试验课,课题是《我的“自白书”》。上课板书时不知怎么把引号给漏掉了,一直到介绍完作者和时代背景后才发现这个问题。怎样把这个漏洞补起来呢?我灵机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