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接受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可概括为:转变德育观念、转换研究视角,从教育的眼光转向接受的眼光,把工作的重点转到接受方面。具体地讲,就是高校德育工作应重视接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应注重研究受教育接受度和心理抗拒。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适度而为,循序渐进,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它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精神,还能为德育创造和谐、稳定的心理环境,因而其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因此,在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大学生自我育德既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弊端集中体现在德育重政治。轻道德,缺乏主体性教育。为此,必须从健全德育工作目标体系,改善德育工作环境、拓宽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变德育工作滞后的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德育不同的是,主体性德育是将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和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主体性德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一代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变革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人格往往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是高校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后道德教育的一种迫切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真正启动素质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德育工作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网络所建构的社会交往空间成为高校德育活动的新境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文明的影响下具有新的发展变化。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则,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改进方式方法,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方式和方法,培养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人才标准要求的大学生,是目前高校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的德育观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对江泽民同志的德育思想进行了阐述,然后得出了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概念,发挥学生主体性既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模式和手段,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的。对高校的德育而言,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其主体性意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因而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高校德育课教学情况,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增强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研究我国文学翻译家江枫有关雪莱诗的歌翻译作品,结合他的诗歌翻译标准及技巧,深入研讨了他在诗歌翻译中提出的"翻译诗歌,形似而后神似"思想,探索出其诗歌翻译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原则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利奥塔的知识合法性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即解构现代性下的知识合法化条件.呈现知识的非合法化条件,提出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再合法化条件;阐述了该理论对当代教育观的影响与启示,即差异多元的教育目的观、多元非垄断的课程观、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和多元互补的教育研究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钢琴正谱伴奏作为钢琴伴奏艺术的重要组成,能够对演唱、演奏起烘托和渲染作用,将伴奏者与演唱、演奏者的表演融为一体,使它们相映成趣.只有正谱伴奏的铺垫和配合,演唱者才能将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来,这个过程同时对伴奏者的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整体素质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探讨光密膜等倾干涉圆条纹线半径的直观数学描述入手 ,讨论等倾干涉圆条的分布特征 ,使得等倾干涉条纹的图象直观化、具体化 .将这一数学描述应用于光疏膜这种实际情况 ,结合光疏膜的物理实质 ,从而揭示出光疏膜等倾干涉圆条纹的独有分布特征 ,并指出其可能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普鲁士蓝(PB)固定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再依次电沉积L半胱氨酸(L—Cys)、氯金酸(HAuCl4).通过氯金酸与甲胎蛋白抗体(anti—AFP)中氨基的键合作用,将抗体固定在电极表面,最后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位点,从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电流型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实验利用循环伏安法对电极的制备过程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对AFP有很好的电流响应,其线性范围为0.01~200.0ng/mL,检出限为0.003ng/mL.该实验方法操作简便,制得传感器灵敏度高,实现了对AFP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二恶英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恶英具有挥发性和脂溶性,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广泛存在,它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毒性最强的毒物”,因而,二恶英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对二恶英的研究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二恶英的性质、来源、分布、防治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中的高消费群体与贫困群体共存的现象,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这种差异带到大学里,必然导致学生中贫富差距问题的日益显现.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一方面使大学生以经济实力与贫富状况形成交往群体,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科学分析研究校园贫富差距的现状,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消除其对贫困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当前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木牛流马制作于汉中勉县的黄沙。木牛流马由诸葛亮创意、构思,蒲元参与研制,可能还有其人参与了制作。民间有传说诸葛亮从其妻处获得木牛流马的设计。《南史》和宋人对木牛流马的记载对后世的影响极大,造成的误解也大。木牛流马运行的道路不是蜀道。用木牛运粮走的是"出祁山"的道路,用流马运粮走的是褒斜道,都不是蜀中的金牛道、剑阁道。木牛运行道路是诸葛亮北伐"出祁山"的路线以西北方向迂回道路为主,道路相对平坦。流马运粮所走的是褒斜栈道,比较宽阔、平缓,有一定起伏。人们对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木牛流马存在误解。今人对木牛流马研制的主要成果有: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刘先洲先生提出木牛流马是鹿车(独轮车)的改进;陈从周、陆敬严先生认为木牛流马是独特的独轮车;谭良啸、方北辰先生先后提出木牛流马是两种规格不同的四轮车;王湔先生复制的四足迈步型木牛流马;赵彬、向国富先生的杠杆单摆型木牛。从物理学的原理评今人研制的木牛流马:车轮滚动型——古代运载物资的最佳形式;杠杆驱动型——构造合理而相距真实甚远;四足迈步型——不靠谱的机械步行器。研究、复制必须以《作木牛流马法》为依据。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一是制作不会太花费精力、财力、人力;二是一定能负重,载重量应符合要求;三是关于行进速度,必须把握,这是研制木牛流马的一个突破口之一;四是既然名曰"木牛流马",应该以木构件为主,结构不会太复杂,构件加工难度不会太高。这也是研究和复制木牛流马的方向及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古代海耕与今日海洋农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海洋农牧化的先驱,是世界海洋农业文化的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泰时代,古人就“以海为田”,创造了“雒田”(架田)技术,开始海耕。以后,又陆续发明“耗田”、“蚶田”、“蛏田”、“种蛤”、“养珧”、“珠池”、“鲻池”、“盐田”等一系列技术,并在宋代、明清时期先后形成两次耕海热潮。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要在海洋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挖掘和继承中国古代传统的海耕技术及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