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有医学专家呼吁社会专门为患孤独症的孩子设立特殊的学校。但是近日一位资深的教育界人士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念——“全纳教育”,包括孤独症孩子,也包括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普通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所的黄志成教授介绍说,“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主张所有儿童,不管分为什么类型,都有权利就近入学,学校要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减少学生被排斥的现象。黄志成说,推行“全纳教育”,首先面临着一个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是学生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学生过去我们强调前者,而现在…  相似文献   

2.
所谓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通过严格的管理,学生全天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其生活、学习、活动等一律在校内进行,只能在某一特定的短时间内(例如星期六)允许学生在课间出校活动。此种管理模式在中小学全日寄宿制学校里(尤其在农村)已相当普遍。有的家长来看望孩子,感觉如同“探监”一样,并称“开禁之日”为学生“放风时间”。所以该模式又被戏称为“军事化管理”、“监狱式运作”。为何那么多的学校热衷于封闭式管理?无非它有下列好处:1.能创收。不准学生出校而只能在校内购物和就餐,学校能赚取高额利润。2.安全系数高。该管理隔…  相似文献   

3.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鸦甚至有的学校用“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应尽可能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用最自然、最通俗的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是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一摁了之”,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十日寒”的“做…  相似文献   

4.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现代高中学校在教育GDP——升学率的重压下,逐渐走向了非人性化管理的死胡同,一些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忽视人的价值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忽视学生的价值和忽视教师的价值两个方面。有的学校盲目模仿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学生比较苛严,甚至像对待犯人一样,许多学校被学生比喻成“美丽的监狱”;对教师则采用掠夺式,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结合区域的学校 ,学生来源日益多样化。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是否一样 ?是把他们看成一样的孩子 ,还是针对区域不同进行特殊的教学准备 ?通过教学实践的摸索 ,笔者认为 ,这类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禀赋的差异 ,施行“差异化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看到 ,农村学生往往面临更多的学习困难 ,尤其是不擅长“追赶型”学习 ,学习情绪不够饱满。有相当一批家境贫困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上挫折感较强。原因何在 ?笔者发现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不爱讲话、不爱出头露面 ,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这种学生“呆头呆脑”。还有一…  相似文献   

6.
洪晓琴 《幼儿教育》2001,(12):14-14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尊重孩子的需要,与孩子共同学习,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途径。“肿瘤”是什么孩子喜欢钻研,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次,一个孩子问什么是“肿瘤”,对此我没有回避,而是饶有兴味地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看法。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肿瘤是红红的”,有的说“肿瘤会一跳一跳的”,有的说“肿瘤会发炎”,有的说“肿瘤会出血”,有的说“肿瘤是长在身上的一只圆鼓鼓的  相似文献   

7.
近日,班主任在班会上组织学生为父母做件简单的事情,让他们当面对父母说“声谢谢”。并从“说谢谢”开始,培养孩子感恩社会、老师和父母的感情。这个活动意义不同寻常。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一个孩子,他的父母对他的付出是相当大的。但有的孩子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连说一声“谢谢”也不肯。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大手大脚地挥霍,全然忘记下岗父母的艰辛;有的子女有了工作和收入,却还向父母伸手,常“常啃老”“、吃妈”;有的子女虽然肯给父母钱用,却很少“回家看看”……“感恩教育”真不该缺失,因为只有知道感恩,才可能懂得回报。如果连一句“谢谢”…  相似文献   

8.
孩子1岁左右,就能对大人说话发出咿咿呀呀的应答,随后模仿着喊“爸爸”、“妈妈”,接着有意识地叫家人、亲友,到了两三岁,就能说些简单的短语、长句……语言发育和身体其他系统发育一样,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早些,有的晚些,但这种差异是有范围的,超过一  相似文献   

9.
范家小学坐落在青山脚下。学校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硬件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但同其他学校一样,范家小学的办学软件水平与城镇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对本地学生吸引力不足,学生人数少,现有小学48位学生、学前21位学生。面对这样的乡村微型学校,如何守好这“一亩三分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我们进行了“建设美丽乡村小学”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有一年夏天,刘少奇的一个孩子未考上高中有人说:“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有的人说:“只要工作人员到学校说一下,学校准会照顾的。”可是,说归说,不经刘少奇同志允许,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谁也不敢去办。这事被刘少奇知道后,专门  相似文献   

11.
孩子放学回家,以色列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不但提过,老师还没回答上,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喜形于色,得意洋洋。如果中国孩子也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会尴尬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逞能。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什么?是要学生没有问题地出入教室呢?还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我想应该是后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尝试着把课堂教学变为有“问题”的教学。首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搜集关于数学的素材。人是数学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时下,“感恩”突然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有的学校“让孩子每天带生鸡蛋上学”,体会父母呵护他们的一片苦心;有的学校专门设立了“感恩节”;还有的学校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体悟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有的学校甚至以“剖腹产手术DV”为题材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积极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以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这些方式能否使感恩教育得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大家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以往任何一次教育改革一样,教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投身改革的第一要务。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严重的滞后,“师道尊严”、“不打不成才”等观念仍根深蒂固。这将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阴影,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策略。一、尊重每一名学生1.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会听话一些,有的学生可能就比较淘气。对老师…  相似文献   

15.
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如同只有让孩子下水才能学会游泳,手机的使用管理也是一样,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它,让它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工具。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把手机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一刀切”地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魏美红 《山东教育》2003,(27):43-43
育家长如何走进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每年五月份都要鼓励家长积极申请“助理教师”职位。我们把“入选”的家长编排到班级和老师身边,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上课——意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来。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助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考验。毛毛妈妈在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后,感慨地说:“一个简单的字,一句短短的诗歌,经老师的嘴一念,在孩子眼里,会变得那么神奇!以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教,现在才明白是我们家长不会教,真该好好学学。”孟…  相似文献   

18.
给流动人口子女以真正的教育平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 您好,我从浙江来到上海市某区做小生意,我的孩子一直在臬区某校读书。该校把一些上海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分开设班。外地班不参加学校评比,带班老师也不参加评比,大家都知道外地班差,不愿意去。外地班是孩子们心中的阴影。为了让孩子和其他同学一样,不受歧视,我出钱让女儿到普通班级学习。可是,在普通班,外地生仍然受到了难以想像的歧视。现在孩子总和我说不想上学了。学校管理者人为地把学生分为“本地生”、“外地生”,并且在师资、教学、评比等方面对“外地班”采取轻视甚至漠视的态度,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这种对流动人口子女所采取的管理形式应得到有效的纠正,学生和教师的歧视行为也应加以正确引导。外地生在学校感受不到任何关心和信任,所以会产生厌学情绪。我认为学校的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但学校也有自己的难处,不知道国家是否有什么法律、制度来保证我们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浙江于勇平2004年9月5日  相似文献   

19.
回放     
何厅长,请放心!———巧家县中寨乡中心学校兴办学生食堂保学控辍本刊讯(通讯员刘光汉)2003年4月2日,教育厅厅长何天淳在昭通市、县领导的陪同下,不顾山路崎岖,风尘仆仆深入到巧家边远山区的中寨乡中心学校,查看学校,慰问师生。当看到下课后在低矮的屋檐下,一个个火炉,一排排锅盆,有的学生劈柴,有的生火,有的切菜,有的吃饭,一个个花头灰脸,一时炊烟四起,笼罩学校上空。何厅长满怀深情感慨地说:“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农村教育真不容易啊!”他当即对随行人员说,必须办好学生食堂,才能解决保学控辍,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并表态由…  相似文献   

20.
庄庆松 《教育文汇》2003,(2):19-19,21
在一些中小学,五六十名学生挤在一间教室的情景比较普遍,有的八十多名学生“济济一堂”也不鲜见。“前贴讲台后靠墙”就是对“大班化”的描述。而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更大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个别化的教育。从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看,也不宜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小礼堂”式的教室里上课。由此,“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化”教育在国外已推行多年,有的国家已经普及。我国从1997年起,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开始“小班化”试点实验工作。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小班化”教育在我国一时尚难以全面推行,但它终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期“世纪风”栏目有关“小班化”教育的一组文章,既有相关的理性思考和点面的改革经验,也有生动的课堂实录,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同仁起些许启迪和参考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