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回归生活"就成了如今品德课的热门话题。关于生活,大致可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和学习生活。那么,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  相似文献   

2.
1.研究背景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大部分课程还都直接冠以"生活"头衔,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培智课程的要求,那就是"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思想。  相似文献   

3.
黄玉顺"生活儒学"是近年来"复兴儒学运动"、新"文化保守主义"之一种。"生活儒学"以"生活"为基底,以破解—回归—构造为基本进路,上承原始儒家学说,援引西方现代哲学范畴重构儒家形而上学。"生活儒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儒学复兴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4.
结合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探索了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将教学置于学生广阔的生活中,以解读学生生活,引领学生生活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化学学习历程。  相似文献   

5.
林团明 《教师》2011,(15):34-35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多方式指导小学生作文,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本文论述了以"聊天"方式、以"查询资料"方式、以"观察"方式、以"讨论"方式等指导小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6.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受"一方水土养育"所限,其生活就凸显出"本土特点"。本土化习作教学就是要以儿童生活为本,以生活地为圆心、活动范围为半径的生活圆为课程资源,进行本土生活特点的习作训练。 一、生活为本,素材本土化 课标中所谓"立足生活"就是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习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7.
教材的"一纲多本"在本轮课程改革中已实行7年,其多样化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教材贯彻了新课改理念,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忧的是不少教材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光明  贾敏 《生活教育》2012,(19):50-5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有话可说。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下锅的米",并"煮出香喷喷的饭"呢?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儿童的作文,也应多以生活为源泉,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写真事,表真情。我校承担了泰州市级课题"基于儿童生活的情,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初三化学"蛋白质"教学为例,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大头奶粉"到"三聚氰胺",再到"皮革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同时借助小磁铁、小实验等,使抽象的化学表征形象化、具体化,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最后还提出了课后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教师》2011,(15):45-45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相符的,我们的教学需要扎根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绝秦书》展现浓郁的陕西乡土风情、厚重的历史感与纷杂的社会现实,可谓一部沉甸甸的乡土小说。不对其思想内涵进一步挖掘探讨,而从《绝秦书》笔法出发,对小说语言风格、譬喻修辞进行一番品读。旨在小说现实与苦难沉重基调之外,呈现出作者诗意的笔触与其所表现出的快意与盎然。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人身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立法的滞后和网络行业的混乱,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网络空间中的个人隐私权,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通过完善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制度,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网络用户隐私权保护意识,加强对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促进我国网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明星、媒体及公众作为不同主体应享有的权利及承担的义务,并提出保护明星隐私权的立法方案,尤其是对侵犯明星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及责任承担形式做了简明的分析,以期平衡明星隐私权与新闻自由和社会公众知情权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我国明星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提出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80年代,"关键能力培养"成为一种教育模式走进了职业教育实践,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近几年我国的职教界也兴起了一股研究关键能力的热潮。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十大关键能力,并提出了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不但显现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个性,而且是作家对现实远距离的独特观照,其中蕴涵着现实性的因素。文本中的回归乡土,既体现为一种价值固守,也体现为一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在下层人凡俗的人生故事中挖掘人情美、人性美;表现美被现实扼杀、毁灭,没有出路。因而对抗现实的意图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9.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