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2.
将语文学科中的儿歌、童谣与品德与生活课程进行整合,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并进行品德熏染。这样的整合不仅对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启蒙有着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品位和内涵。这就是双重整合,双向收获。  相似文献   

3.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重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探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定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品德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发展方向。品德与生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专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品德与生活》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它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相似文献   

9.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傅盛华 《教师》2013,(19):100-1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热爱生活的心态为目标,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品德课要让学生有"三最"的感觉。一、最亲切的感觉如何使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亲切的感觉呢?我认为把握下列两点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只要播下思想、行为的种子,便会有良好品德的收获。《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正如同一颗种子,通过激发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认识、训练道德行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紧扣课程性质、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根植于学生生活,同时服务于学生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本文通过课前生活体验、课中情景设置及角色扮演、课后延伸体验等方式,使得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形成了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是值得一直研究的问题。教学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创设出生活的、富有朝气的品德课堂教学天地,让师生都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学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题材的文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历史课,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活动性。而情景创设能借助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故事,激发道德情感;展开对话,促进沟通交流;回归生活,获得体验实践……在短时间内将历史中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难懂的道理等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心灵的沸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对话、感悟、体验、收获、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学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