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的犯罪同时呈现"数字化犯罪"和"犯罪数字化"特征,需要国家惩罚犯罪的技术手段和法律应对同时跟进。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电子数据"证据种类以及《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的电子数据审查判断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落实,既需要寻找域外的相关制度经验作为适度借鉴样本,更需要从程序规范上设置基本制度框架。通过在刑事诉讼中建立电子数据真实性推定制度、统一的电子数据鉴定规则和电子数据证据链,建构我国刑事诉讼电子数据审查与认定的基本程序规范,帮助法官实现"自由心证"与"科学认证"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
区块链技术存储的电子数据与传统电子数据在存储介质以及是否具有阶段性上存在差异,以致于传统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规则无法直接被套用。基于链上生成链上存储的电子数据以及链下生成链上存储的电子数据,按照不同阶段就载体、内容分别进行审查,充分考虑区块链作为载体对电子数据产生的影响。当电子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时,采用区块链的合法性审查规则对区块链进行审查,对链下已经进行过合法性审查的电子数据,由于区块链具有不易篡改性,在上链后仅需对上链前后的电子数据的哈希值进行比对即可。另外,对不满足“合规范性”要求但满足“合正当性”要求的电子数据可予以补正,对不满足“合正当性”要求的电子数据则应当予以排除。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区块链技术存储的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审查更为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移动智能终端、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在给用户提供经济、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针对云平台或以云空间为窃取目标的网络犯罪。云计算具有多租户、可扩展、虚拟化、分布式等技术特点,增加了从云应用中识别、收集、保存电子数据的难度。对云环境下电子数据取证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云环境下主、被动取证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数据恢复及网络远程取证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电子数据是审计信息系统的基石,提升审计电子数据可靠性与可追溯性是加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审计电子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三方面出发,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探讨审计电子数据采集及可信性确认机制、一致性传输及可追溯存储机制等可靠性与可追溯性加强方法的实现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区块链技术环境下审计方法变革的基本方案,为构建可靠可追溯的审计信息系统提供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对高校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要认清问题,抓住机遇,顺应发展、开拓新模式。论文分析了高校电子档案在档案信息化转化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制度不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使电子档案管理在管理环节与利用环节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网络电子证据证明资格和证明力进行了研究,在证据资格上,真实性是重点考量的因素,而举证责任分配、借助专家辅助人、日常经验逻辑是认定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在证明效力方面,公证程序合法、规范,证据形成的过程、结果完整是影响网络电子证据证明效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这是自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以来,第二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修改。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内容涉及大量有关证据制度的条文,特别对非法证据排除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予以明确规定。现围绕修正案主要集中讨论证据制度方面的问题,在肯定其保障人权和完善法治方面的重大进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探讨和寻求完善的方法和途径。第一部分介绍不强迫自证其罪原则,论述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二部分论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围绕其与两个证据规定之间的关系论述非法证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两种理论的对比以及非法证据在量刑程序中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我国证人出庭问题的法理基础、证人出庭难的问题与危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我省高校电子数据管理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省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子数据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及数据的真实性缺乏鉴定标准等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提出了进行电子数据管理顶层设计、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制定相关电子数据规定与标准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由于现行法律中有关司法鉴定的直接规定十分匮乏,实践中司法鉴定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严重影响了司法活动的严肃性,以致社会各界时加强司法鉴定工作规范与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目前司法鉴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规范.本文从对鉴定结论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的偏差以及司法鉴定体制本身的缺陷这两方面来分析长期以来在司法鉴定结论证明力的审查判断问题上出现混乱的原因,并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在相关问题上的新规定作出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安司法机关相继出台对新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和规则,新刑诉法第93条确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在适用上有了更为详尽的规范。从比例原则的角度来深入考量,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不仅应当体现出程序的启动方式多样和适用范围宽广,还应体现出对羁押理由的综合价值判断,特别是对于排除社会危险性的认定,要在证据与事实的基础上结合诸多因素予以衡量。  相似文献   

11.
新刑诉法首次让技术侦查措施入法,并且肯定技侦证据的法律地位以期减少实践中证据转化现象。然而,制度设计并不完美,现行规定尚有潜在风险,特别是对技侦证据的审查易演变为单一化的庭外核实。让辩方有限制地参与庭外核实不失为辩方质证权与技侦手段保密性冲突的一条破解之路,既符合修法的本意,也遵循了司法实践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电子证据在证据类型上应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在证明力上应赋予其直接证据和原始证据的效力;在证据的审查判断方面应从真实性、关联性、客观性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都将电子数据从视听资料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项法定的证据种类加以明确规定,但是对于两者的概念、外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致使两者的关系目前尚处于不明确的状态,学术界对此也争论不休,同时也给相关的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很有必要从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的概念、科技成因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二者的关系予以厘清,以正确地发挥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在司法实践当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义web是web2.0时代计算机对网络发展做出的定义,是自动语义处理用户的数据,以帮助用户使用,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web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的一个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网络文档中抽取并且发现信息,着重从web日志和数据中发现模式。语义结构可以通过web挖掘发现的模式或关系来构建,通过结合两个应用程序,实现语义web挖掘。在电子教学中的web挖掘应用,已成为一个教育的基本组件。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是由各种原始数据构成的,对应于审计领域,审计业务涉及到各类电子数据.以往的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审计需求,数据式审计模式就是在此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是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必然.相对于传统审计,数据式审计有其高效、全面、直接、彻底等多方面优势.但因数据本身或其他原因,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针对数据式审计模式中遇到的各类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电子档案存储中的问题,提出了分级存储数据的方法,解决了海量数据的存储难题。  相似文献   

17.
《鸡西大学学报》2022,(1):138-145
互联网诉讼中,由于电子数据的结构性偏在致使举证方难以取得偏在主体掌控的电子证据,待证事实无法认定。当前我国电子数据偏在问题主要存在弱势方难以有效举证、偏在主体回避数据公开的实践样态。究其原因在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加剧、偏在主体的利益考量以及法官介入调查的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借鉴域外治理经验,规范举证方数据提出义务的申请条件,明确法官数据调查的配套措施,同时完善偏在主体拒绝数据公开的法律责任,旨在通过对诉讼三方的协同规制,合力破解我国电子数据偏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电子文件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产物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中外电子文件定义的研究作了简要分析,并阐述了电子文件的虚拟性特征和它与电子档案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电子数据的证据展示主要包括显性信息展示和隐性信息展示两个方面.前者需要借助证据规则予以展示,后者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和补强证据来完成展示,实现证据任务.目前在电子证据展示方面主要存在执法队伍不规范、对电子数据特性认识不充分、初查中获取的电子证据的验证和鉴定主体不明确等问题.文章结合电子数据特性、电子证据鉴真规则以及最佳证据展示规则,对如何实现电子数据证据展示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电子数据属于视听资料类证据,但它具有无痕性、易变性、开放性特征。使用该证据时既要审查提供的主体,又要审查其来源;还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审查其真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