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课程构建的宏观层次,课程规划需要文化学基础,因为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因而需要文化自觉,而文化学角度的研究是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文化的范围很广,因而课程规划的文化学研究范围很广。当前中国课程规划面临的文化学问题主要有:中华文化振兴问题;文化继承与创造的关系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文化整合问题。课程规划视野中的文化学研究应该特别注意:要整合多种文化理论;对文化现象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要有合适的文化立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文化。  相似文献   

3.
高考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关系人才培育与选拔。隋唐时期,科举曾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明清以来,消极作用十分明显,晚清废科举迈出了工业化的新步伐。新中国成立后,高考发展曲折,本质是社会分工下的人才选拔。未来的高考研究重在考试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在高等学校课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以公共文化为主、以亚文化为主、折中的三种不同文化取向视野下的高校课程观的考察,阐释了文化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文化对高校课程的制约作用和高校课程自身体现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科举经济的形成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情势、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科举考试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加剧、科举考试利益影响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制导等广泛内容。科举规模的扩展和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扩大了科举考试的经济需求;科举利益驱策和政府政策宣导,进一步刺激了科举考试的应试需求。宋代以降相对宽松的社会商业政策则为科举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是对中国历史上教育、政治、化等各方面起过重要影响的考试制度,“科举学”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以科举制及其运作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学。由于“科举学”具有重要性、独特性、广博性、现实性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学术的一门显学。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为纪念中国科举制废止100周年,我们特约请“科举学”的倡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组织了这组“科举学”笔谈,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科举,到隋炀帝时发展完备,从此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新制度。1977年我国重新开启高考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从两者的比较角度出发,探讨科举与高考的相同与不同点,各自的特点,以及健全高考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针对部分学者将高考比作现代科举 ,希望以废除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突破口的观点 ,分析了科举与高考的异同及科举存废的历史和影响 ,指出以往人们对科举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客观 ,因此 ,以历史上废止科举的事例作为当今废除高考的论据是不充分的。高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 ,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的文化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军 《江苏高教》1999,(4):74-77
一、关于校园文化建构的核心———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别与其它文化的部门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显现,是该校全体师生员工———校园文化的主体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从...  相似文献   

11.
考试作弊伴随科举制度而生,至今仍然存在于现行的各类考试之中,且作弊内容、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是否公平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试分析科举制度时代的防范作弊的措施,从中寻找高考作弊问题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经历了洋务教育和维新改良运动的冲击,虽革新改良、补伪救弊也不能挽回其覆灭的历史命运。鉴古知今,废除科举可为今天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坚定改革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自进入现代化历程以来,中国长期存在着文化冲突。当前,复兴中华文化,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严峻的任务。为此,高考应肩负起重要的文化使命,这主要包括:增强人性中的求知倾向;增强创造的倾向;增强正义观念。高考肩负文化使命的途径主要包括:改革高考制度,尤其是改革高考内容和招生标准;在中小学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在全社会加强相关的宣传。  相似文献   

14.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末学海堂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课内容和方式以及专科肄业生制度四个方面体现了其不以科举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而仅把科举作为向国家输送人才的手段。学海堂与科举的关系对于如何处理教育与高考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内容的窄化、固化和科举考试形式的僵化并由此导致的科举单一的“指挥棒”作用与学校教育内容丰富性和目标多样性要求之间矛盾的激化,是科举制消亡的根本原因。借鉴科举与学校教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当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考存废”等现实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继世袭和察举之后相对更加公平合理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多方面的积极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认真分析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对今天的高考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多维、灵活、民主的考试和招生体制,从而推进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0.
论文首先从部分进士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天文地理的实践活动来论述科举人才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其次重点是从不少举人、进士撰写了许多农业、水利、医学、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著作来论证了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