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9月27日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叙说的平静。张先生的著作要慢慢读,但他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张贤亮是作家,但并不止是作家。他一生颇有些传奇色彩,少爱诗书,其母贤敏博学,使他从小就有了很好的起点。他19岁时因《大风歌》遭难,开始了在宁夏农场22年的劳改。这无疑使他神经上受到巨大的震撼,使他的精神气质又渗进了一种悲剧  相似文献   

2.
上期本文从三个方面就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 ,感悟生活产生的作用谈了作者的看法。现在我们从第四个方面接着谈。四是开拓想象空间。作家朱铁志说 :“文革”中他到处借书读 ,当时流行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之歌》、《向阳院的故事》等作品他都读了 ,还读了一批中外古典文学名著 ,这使他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极大开拓。如读《水浒传》时 ,他“整天梦想着杀上哪个山头成为绿林好汉” ,那些日子 ,他“望着遥远的山峦 ,落日的余晖 ,总是若有所思”。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空间的拓宽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 ,所以他的写作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3.
刚刚仙逝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人们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身后有无数崇拜者,是许多作家的偶像。著名作家莫言就是马尔克斯的忠诚粉丝。他说:“《百年孤独》我很早就读过,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读他的书,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读起来好像是马尔克斯在讲述我的故事一样。”  相似文献   

4.
正认识肖复兴源于他的作品。读《父亲手记》与《我教儿子学作文》,我看到的是一个好父亲;读《和当代中学生通信》与《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老师;而读《我的读书笔记》,我看到的是一个好读者——一个好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经验,原以为《我的读书笔记》是一本"读后感"的合集,从中可以看到到底是哪些书给一个作家打下了精神与艺术的底子。可是,开卷发现,他只是在给你讲故事。  相似文献   

5.
展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从22岁开始写小说至今50年文学生涯《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一书日前推出中文版。中国作协主席、作家铁凝为该书中文版作序。“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据她回忆,她对大江先生的好感源于“第一面”:2000年初秋,来华访问的大江,面对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设午宴,建议与会者用盒饭,称这样既简朴又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6.
岁月的藤椅     
最近读了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书里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常常受到同学欺负的瘦弱男孩,发现自己拥有了一种超能力——“偷别人的影子”。从影子里,男孩看见别人的心事。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相似文献   

7.
作家首先必须是个思想家,以他独立的人格魅力,独到的眼光,对各种社会现象,对人性和人生予以叩问,才能写出撼人心魄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个真正的富于良知的作家,决不会人云亦云。——读《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文中那位“十佳教师”的事迹,几乎代表了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链接: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诗集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读博尔赫斯,总感到面对的不是一个作为实体而存在着的人,而是一个游走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幽灵。他被尊崇为“为作家写作的作家”,而他的文本——只能用这个空泛并且被用滥了无数次的词,因为博氏的作品实难区分出哪些是诗歌、哪些是小说或者随笔——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写作而存在着。他是一个阅读者,他的一生不断在图书馆里阅读他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又不断地用想象和宗教式的虔诚…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写武松之兄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浑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早年读《水浒》,“三寸丁谷树皮”六字,不知如何断读。近年教《水浒》,仍惑其义。今读《金瓶梅》,对之《水浒》,反复体味,“三寸丁谷树皮”之义,冰释矣。三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先生的散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初读先生的散就被其深深地触动,对化“历史”的感悟,对生命人格的思索,这都是触动我心灵之弦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散创作是创作人生经历与人生智慧的艺术体现,富有灵性和责任心的散作家总是将一生的生命感悟、审美灵性、人格智慧和化艺术全部展现给读”。余秋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极富创作灵性和和责任心的作家。从《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到《千年一叹》、《行无疆》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化的“历史”反思。“他的散具有很强的思想力度,丰厚的化内涵,深沉凝聚的历史感,熠熠闪光的哲理品格,劲健潇洒,汪洋恣肆的笔,开阔放达的大家风范。”他以一个化人的姿态,抒写着作家自己的性情与灵性,抒写着化的“历史”。他把现实与历史化溶于一体,在历史中追寻着明,反思着人生,以一个化人独有的心态。独有的方式抒写若作家自己心中的“化史”,解读着化的内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余秋雨是如何抒写他心中的化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刚刚放下2013年第11期《读书》中《短长书》第一篇张宗子先生的《老人与海》,心中颇为感伤无奈。“没有《传道书》,《老人与海》充其量是一部狩猎小说、冒险小说。”“海明威属于被严重商业化的作家,从他身上衍生的某些性质,是世俗的虚构,基于可怜的一点表象。”“海明威从来不是一个富于哲思的作家,他到不了那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当把这个问题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但实际上那个读书仅仅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而非真正地道的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硬汉子”形象扫描金德琅一个作家的作品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纳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中,战争“是最重大的主题之一”.他写出了《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等一系列描写战争的作品,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15.
作家也是一部书,既要读他的作品,更要读人。“作家名片”就是我们深入了解其入其事其作的通行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既能发现作品散发的魅力和作家人生的轨迹,又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并点燃未来希望的闪亮之灯。本期作家琦君是台湾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部分散文《泪珠与珍珠》《春酒》《桂花雨》等入选中小学教材,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琦君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营造出一个色彩柔和、气氛温馨的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6.
《那事·那人·那魂》《一个诚实的人》《那双美丽的眼睛》,……这是“走近巴金,阅读巴金”征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文章在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同学们对巴金的尊敬和爱戴之情:作为巴金的母校,上海市南洋中学发起这次征文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读巴金的作品,学习巴金讲真话的品格,了解一位“人民作家”的心。巴金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去阅读巴金,去走近巴金。  相似文献   

17.
一个被评为“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二月河。一个短短几年时间内创作了长达500万字系列历史小说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年过半百仍求学不止、笔耕不辍的作家——二月河。一个当年曾被老师判定为“饭桶”,而今却名扬天下的作家——二月河。随着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横空出世,作家二月河就像他的名字——冰消雪融、浪涛汹涌的二月黄河一样,以不可抵挡之势奔流而来。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海外的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语文世界》的“探访目标”。  相似文献   

18.
茅盾先生的《论“入迷”》中妙语很多,仅摘录几条: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人作品中,和书中人物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设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  相似文献   

19.
郭靖 《广东教育》2003,(9):55-56
“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王家卫看中了莫言的新小说《檀香刑》,有意将其拍成电影。他说小说写得很好,就是花100万也要买下来。”我是因为看了这条消息,才去读《檀香刑》的。到目前为止,王家卫电影里还没有大陆作家的作品,那么在他眼中,这会是怎么样的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呢。当我看完了《檀香刑》之后,我还是大吃一惊,我的直接的阅读感觉,  相似文献   

20.
金煜 《教育文汇》2010,(3):29-29
幼时听《丑小鸭》,上学了读《丑小鸭》,教书后给学生上《丑小鸭》。每一次接触“丑小鸭”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幼时听“丑小鸭”,只知道丑小鸭可以变成天鹅。上学时了解“丑小鸭”的悲惨遭遇,才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教师后给学生上课,查阅有关资料,知道了“丑小鸭”是作家的自我象征,“天鹅”是作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