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现象分析:最近有幸听取好几堂优秀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每一堂课中,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他们总是忘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永远只会被牵着鼻子走路,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在课上问的多,学生回答的多,而在这些问题中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教学上教知识重要,教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我们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该如何做呢?其实从最简单做起,就是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老师要多"问",不断地问,彻底地问,以"问"来贯穿整个教学,通过老师的"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问答,从而诱发学生模仿问、学会问、知道问,再进而能够自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但老师的"问"不能随便地问,应该在备课中先认真精心设计好,应该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正>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但在小学的英语课堂,"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老师提问的主动权总是倾倒于教师一方,形成了"跷跷板"一边倒的怪圈,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缺少提问的选择权,结果是学生丧失提问的主动性。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学会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交际;只有学会问,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高三复习课评讲练习、试卷几乎占了一半多的时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方式单一、气氛沉闷,效果就是每次考试后老师都会无奈地感慨:"这个问题我讲过多遍,学生还是错。"到底是我们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学生冥顽不化?本文对如何改变当前高三复习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师授课模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不高、复习效率低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71):119-120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得到了一些改进,提问比以往更具有针对性,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交流探讨。然而,部分教师仍然在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教学模式里徘徊,学生感觉课堂枯燥乏味、毫无生机,常常是一堂课下来都是老师主动地问、学生被动地答。这种"以问代教"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扼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一线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那样学好数学就很容易了。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很好的基础,要多让学生训练,多做些基础题,遇有不会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不然,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就会让学生兴趣减退。有些学生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遇到难题就闪过去,久而久之让数学变得更难学。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要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勤能补拙。"培养学生多练、多问,就一定能学好数学。一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问的火花,促使学生实现从怕问——敢问——会问——乐问间的转化,真正使学生学会"乐问"这一很好的学习方法。前一段时间,我很幸运地聆听了特级教师——张云飞老师执教的一堂数学公开课。大师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挖掘学生的学生潜能、如何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如何使学生地学习"盲点"消失,都可以归为一个字——问。"问"是学生突破学习瓶颈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相似文献   

9.
"学问"一词,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从学会"问"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明了问题意识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现状,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未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将不再取决于他已经知道多少,而是看他怎样才能学到更多,这便是知识劳动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问题化"学习系统是文路、教路、学路的高度统一。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同等重要。它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点,以学生的问题为系统,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对一个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刘开在《问说》中提到:"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说明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高效课堂更加强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落实教学意图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能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预设高质量的课堂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以更积极高效的状态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堂需要讲道理的老师,更需要讲道理的学生。课堂上要让学生讲理,教师就要提出恰当的导向问题。导向性强的问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诱发他们积极表达,又能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懂得自主探究,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灵动课堂。一、适度以问引"梳","理"清结构在课堂上,教师常出现"以问引问""以问对答"的现象,导致一节课教师问了上百个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还会导致学生知识获得碎片化,难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批改就像一盏明灯,灯多亮,学生心中的方向就有多明亮。我们老师的批改,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深情回眸"?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一、提问式批注——柳暗花明又一村。首先在关键处问——娓娓道来讲清楚;其次,在细节处问——"工笔细描"更细腻;还有,在留白处问——妙笔生花更精彩。二、多元化分数——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是温暖的等式;二是迷人的高分;三是诱人的分数券。这样,我们的批改春暖花开,一定能赢得学生的"深情回眸"。  相似文献   

14.
去年送教下乡时,我到几所学校去听了初中语文课。每节课,我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在对这些课的整理中,发现很多老师以问题推进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一节语文课,教师至少提十多个问题,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甚至二十多个。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老师的提问太多、太杂,很多没有思维含量,不能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过去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现在变成了"满堂问"。因此"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翻版。  相似文献   

15.
平日里学校教研组的老师在上讲评课时,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改变课堂上老师问得多、讲得多的现象。这一问题在许多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他们常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明白,一些该让学生想的、说的、做的,都包办代替了,无形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与当前的新课改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小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和精神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教师要变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发现”为培养学生的“发现”的能力。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做法。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过程是:有问——敢问——善问的过程。要让学生“有问”,就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还要合理安排质疑时间(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有问”,开始只在文章的字、词表面上,所提的问题,要么是鸡毛蒜皮的,要么脱离文章不着边际,甚至是“傻问题”。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敢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包括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宗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让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创造空间,并加以指导。新课程中的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老师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最主要的是如何教给学生?怎么教给学生?课堂设问往往是大多数老师所选择的  相似文献   

18.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9.
<正>众所周知,学习贵能疑,疑能得教益。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勤思考、爱提问的孩子。我们也经常会给学生讲爱迪生、牛顿等名人从小勤学好问的故事,希望学生能主动向老师提出心中的疑惑,能坦率地告诉老师自己还不懂的习题,能充满好奇地和老师探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可事实上,这仅仅是教师期盼的一种理想状态。因为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向老师问这问那,更没有哪位学生大胆地对老师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我是这么想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几年,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传统的满堂灌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改变,但学生的思维仍然被设定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写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