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黎风  周钰棡 《今传媒》2016,(2):8-11
社会的发展史也是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演变革新对社会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当今社会,媒介的影像时代带来了文化的"后现代":影像代替文字成为社会的主导媒介,社会话语逐渐向视觉化转型;同时,媒介的多样化促成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决定着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介共同作用,推动着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多媒介革命"进程,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介绍"多媒介革命"的概念,阐释其文化内涵,分析"多媒介革命"带来的海量影像在大众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产生的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赛男 《青年记者》2012,(18):40-41
德国传播学者内尔·纽曼曾提出“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的观点,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多数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媒介的反应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媒介在促成社会舆论的产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又逼迫媒介作出反应. 媒体推波助澜,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德福勒(M,De Flrutr)提出过文化行为模式,即“大众媒介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及演出,强调某些主题,在受众之间建立相关印象.  相似文献   

5.
"议题融合论":传插理论的一个新假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瑚  李俊 《新闻大学》2001,2(2):29-32
近十数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传播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例如,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因特网的异军突起,不仅成了当今世人最为垂青的传播媒介,还迫使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上网抢占阵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出版的世界传播报告,"在多数国家,报纸的发行量都经历了一个下降的阶段",广播听众日益分散.①这一剧变在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报纸的销行量普遍下降;有线电视的发展使原来垄断空间传播的三大无线电广播网风光不再.②传播环境的剧变,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大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大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已经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选择者.人们正在挑选自己喜欢的传播媒介、挑选自己希望获知的信息、意见与观点.  相似文献   

6.
"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致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它是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也是整个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作为研究大众传播宏观社会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从1972年麦库姆和肖发表在<舆论季刊>上的<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开始,已经成为大众媒介效果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探索领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能够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0.
在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德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大众媒介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社会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介对公众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应当从提升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加强媒介文化内的议程设置和开展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等多个方面来发挥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12.
论电视广告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寒冰 《新闻界》2004,(3):72-72
广告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史学家D·M·波特曾经说过:“论社会影响,广告可以同由来已久的机构(如学校、教堂)相比,它统治了媒介,对大众标准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它是很有限的几个起社会控制作用的机构中货真价实的一个”。广告传播是一种具有二重功能的传播活动,它具有巨大的积极功能,同时又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功能,或者说负面效应。探讨和研究广告传播的负面效应,对于我们建构完整、科学的广告传播观念,推进广告和传播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广告传播负面效应的第一方面就是传播虚假信息,污染环境。在人们…  相似文献   

13.
一、泛娱乐化时代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 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媒所执行的社会功能.在传播学研究史上,最早提出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是H·拉斯韦尔,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个方面①.1959年,赖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②.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第五个功能——教育大众③.因此说,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应该承担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李杉  阮毅 《传媒》2014,(19)
正传播知识与文化既是电视媒介的功能也是其社会责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媒介是大众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教育的"场所"之一。电视媒介内容的形象性、现场感也让生产者和接受者对其知识传播的"寓教于乐"充满期待。以"知识传播"为大旗的电视节目形态知识类节目始终是节目形态中不能忽视的一部分:如电视辩论(如20世纪90年代国际大专生辩论赛直播)、益智博彩类(如《开心辞典》《幸运52》)、讲坛(如《百家讲  相似文献   

15.
赵纪娜 《青年记者》2017,(23):141-142
中医是世界上古老的医学种类之一,以其独特的理念,构筑了一种惠及大众的医药文化.目前,中医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还有一定局限性.传播好中医文化,真正惠泽普通百姓,是中医文化学者和媒介文化传播者的社会使命. 新媒体环境下中医文化的传播现象解读 1.媒体责任.1948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在他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大众媒体具有三大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继承.他还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将前人的智慧、经验、知识加以记录,进行整理、保存,然后传给后代.只有这样,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媒体的这一特殊功能,说明媒体对传播中医文化具有天然的社会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传播本身是一种双向社会互动行为.当前,大众媒介之所以热推"互动",意在与社会公众加强沟通,提升传播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传受的深层互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三组有争议报道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麦奎尔指出:"人们认为媒介具有‘伤害'社会(引发冲突和失序)以及对社会有益的可能性(维持秩序和社会整合)."①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中所营造的媒介环境,有可能引发受众对现实环境的误判.目前有关社会新闻的传播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引发受众对于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从而产生媒介恐慌,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8.
张涵 《今传媒》2016,(1):72-74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在社会性别的束缚下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本文以女性主义的理论为基础,从传播学的维度出发对当今社会媒介对女性形象的误读进行批判,剖析了新环境中女性媒介形象传播的困境,包括媒体结构:父权话语环境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传播内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受众:集体无意识.针对上述问题进而从大众媒介导向的转变、女性自我社会地位的谋求、新媒体与另类媒介的利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新环境下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是一个传统的研究命题.塔尔德(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默顿(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等社会学家都曾关注过这一领域.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柯克·约翰逊用民族志调查的方法对电视媒体在印度乡村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作出了卓越的研究(Televidon and Social Change in Rural India).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众媒介传播(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前一阶段主要是以“喉舌(中心)论”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其内容较为单一,形式也较为简单。后一阶段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信息传播观的引入、媒介体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转变,媒介集团化、产业化趋势的蓬勃发展,促使大众媒介传播的格局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