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尝试,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并结合中国国情所做出的选择,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为自身发展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考点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澄清是非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策和行动的标尺;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始终坚持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特色理论精髓是完全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任务的具体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只有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正确理解和把握,才是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探讨了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指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两位历史伟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殊途同归,更加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七大精神,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使学员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依据、成功实践及理论渊源;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及宝贵经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新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我们看到,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新特点,表现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不少杂音和噪音.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澄清是非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策和行动的标尺;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必然产物;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轻所始终坚持的基本路践、解救思想、实事求是的特色理论精髓是完全一致的;是社会主义本质与任务的具体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只有将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正确理解和把握,才是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9,(4):24-28
从旧式道路、理论、制度的屡试屡败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的成功实践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有机统一;从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到跨入新世纪、站上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再到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系的确立和完备,这一演进过程客观、全面地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搞清楚这一历史逻辑,对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差异性、历史的批判性、发展中的继承性在中国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它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种“特色”从根本上是指纵向发展意义上的特色,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也构成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道路反映了在经济相对落后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进程,因此,一方面,中国道路显示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单纯在民族性的意义理解和把握中国道路的内涵,必然遮蔽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另一方面,又必须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给予合理的定位,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基础是密切联系的,不能离开这样的历史阶段来理解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找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使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强民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事业和统一的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往和开来的统一。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者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它既可能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可能带来政治上的危害。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态度正确与否,关系到能不能坚定"三个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长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树立三个“长期性”的观念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能够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克服“左”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做法,能够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干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并将其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时代主题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研究时代主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理论,正确认识国际形势,执行党和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22年。正确认识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在理论层面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历史层面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百年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从现实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核心要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四个坚定不移"是辩证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个坚定不移","四个坚定不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壮大提供动力和保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着"四个坚定不移",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坚定不移"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由三方面内容构成的科学体系:政策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与策略。这一思想体系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和现实课题的具体解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