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寨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晓霏 《新闻界》2009,(2):124-126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范式,正冲击着当下大众文化,其精髓在于模仿、复制,核心是对原本的模拟.其认同功能和反叛精神,使"山寨文化"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叠加,使"山寨文化"愈演愈烈."山寨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充分认识他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山寨文化"的逐利本性和品味不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孙姣姣 《青年记者》2009,(16):46-47
山寨文化辨析 “山寨”一词出自粤语,它最初的流行始于电子产品领域,是指对名牌手机等的模仿,其外形、功能与名牌产品相似,但价格低廉,是一种盗取名牌产品知识产权的商业行为。而它从电子产品领域嫁接至文化领域是从2008年8月份某电视台播出“山寨周杰伦”的广告开始,此后,山寨现象便蔓延整个网络,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百家讲坛等以文化之名风靡不息。从二者的分野可以看出,山寨产品和山寨文化其实是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山寨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通过模仿正统文化而挑战主流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山寨文化的历史久远,从过去的山寨政权、山寨历史、山寨文学到当今的"恶搞"绵延不绝.其基本特征是挑战性、"仿""造"性和平民化.第二媒介时代"拟仿文化"、名利驱动、符号化消费需求是山寨文化盛行的原因.山寨文化利弊互现,某种山寨文化的前途是或主流化、或被剿灭,但山寨文化现象将与人类发展史共存.  相似文献   

4.
近来,网络"凡尔赛"现象频繁出现在各社交媒体,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强关系网络下的裂变式传播使得其背后体现的已不再是炫耀,而是一种调侃与自嘲."凡尔赛文学"在实践中多是通过模仿、拼贴等策略实现文化风格的构建,其心理动机也不仅是表面对娱乐的追求,青年人在其中也进行着自我印象的矫饰及对身份虚伪认同的追求."凡尔赛文学"体现出了当代青年人的自我身份焦虑以及价值认同迷茫,而其发表互动过程中体现的自嘲戏谑与自我"麻醉"式的虚伪认同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田昕 《东南传播》2023,(1):89-93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提升应该从这三点找寻重点和突破口,第一,民族认同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点;第二,文化认同成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突破口;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平台构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了解与运用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文化上的兴趣点增强华人自身的文化认同,是对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进行重建与稳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寨文化辨析 "山寨"一词出自粤语,它最初的流行始于电子产品领域,是指对名牌手机等的模仿,其外形、功能与名牌产品相似,但价格低廉,是一种盗取名牌产品知识产权的商业行为.  相似文献   

8.
"山寨"一词最早应追溯到深圳的IT行业中,其利用有限的技术条件和规模模仿出品牌手机样式,生产出质量不错且又价格低廉的新颖手机,很快赢取消费者青睐.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地推广,"山寨"这个词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被大众广泛应用.在当下,山寨文化已经成为了带有草根、民间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山寨文化风靡网络 1.对山寨文化的解读 "山寨"最初被用来借指"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对某些知名品牌所进行的低成本仿冒,后来又被无限地扩大辐射面,泛指盗版、克隆、仿制等类似行为,进而衍生出"山寨文化"的说法,来对应、涵盖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模仿现象.2008年初,山寨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网络中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从社会模仿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山寨文化引发的社会思考,呼吁营造良好的媒介生态和文化生态,更好地发挥山寨文化的集体创新精神,促进社会创新型经济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山寨产品的诞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山寨文化。山寨产品、山寨电视剧、山寨春晚……山寨文化渗入各行各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探讨了山寨现象。“山寨”也由此成为了众人关注、颇受争议的焦点,山寨文化的实质.山寨文化的利弊与发展更成为学界谈论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2.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娜 《东南传播》2011,(5):60-62
网络论坛具有虚拟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网民基于时—空对应关系的较为稳定的现实身份认同,解构了身份认同的自然、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机制等传统来源。在网络空间中,自我变得不确定、虚无、碎片化甚至消散。另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新形态,本身可以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替代性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之间相互的身份建构,网络论坛为虚拟空间中的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通过在网络论坛中进行现实参与,公民建构起来的不仅是虚拟身份,更是现实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沈卉 《东南传播》2010,(1):37-39
山寨文化是近两年来新兴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能广泛蔓延,首先离不开多元文化共生的文化土壤,也离不开大众主体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全球化冲突下共存与互动的产物。本文将从多元文化、大众文化、全球化等视角分析山寨文化诞生的原因,并对引导和规范山寨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5):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公民,都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危机问题,而与此同时,对文化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也是当前公民身份建构的核心拟题之一。文化公民身份建构的途径有很多,影响因子也很多,广告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与文化公民身份全球化的进程,公民文化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状况,公民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公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及公民身份的文化认同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当前有效建构文化公民身份绝对不能忽视广告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山寨文化的界定,明确了山寨文化的特征,分析山寨文化存在的物质文化角度的合理性与精神角度的合理性,山寨文化的存在符合了大众文化兴起及消费主义盛行的潮流,山寨文化的存在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还满足了大众精神上的需求,而山寨文化之所以成为一种流行,这与它具有的社会、政治及法理基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对传统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挑战。本文使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媒体身份的特征与认同逻辑,认为智能媒体不仅向主流媒体的身份认同发起了挑战,也为新型主流媒体的身份转型提供了契机。本文建议,新型主流媒体应与时俱进,凸显“新型”“主流”的身份特征,勇于做技术的创新者、改革的先行者与价值的引导者,力争在智媒时代获得更为广泛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朱明明 《新闻爱好者》2010,(11):164-165
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的10多年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香港政治和社会呈现一种复杂局面。反映到警匪电影上,是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迷茫与重构。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围绕CEPA后警匪电影进行探讨,对警察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对探索香港人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该制度虽然从身份界定、权利与义务、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意义设定,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在商品消费文化领域却被重新阐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传承人根据身份认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进行策略性地接受,其中部分传承人更重视商人的身份,利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价值满足自己盈利的欲望,忽视了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责任,这导致了非遗传承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综合运用培训、财政与监督等方式,强化传承人对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是改善制度实践效果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