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由工业CT发展到工程CT的科学思路与意义。在精密仪器无损检测过程中,发展了工业CT的技术分支,其所检测对象的尺寸在1~1000mm之间。为了鉴定工程质量,用电磁波、γ射线和超声波等CT技术能得到建筑内部的精细的剖面图像,所检测对象的尺寸在0 1~100m之间,称之为工程CT。  相似文献   

2.
利用CT技术进行岩土体损伤特性的研究是当前岩土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CT技术的技术优势、发展现状、检测原理,简述了CT技术在岩石常规加载下对损伤特性、特殊环境下岩石结构细观损伤特性以及土体结构性等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是中国第一条±8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工程.由于传输功率高,其稳定性关系到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直流电流测量装置(CT)是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信号采集的重要模块,以2012年9月12日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一起单极闭锁事件为例,分析了CT装置对整个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对比考察了历次换相失败的历史电流数据,并对电流谐波状况进行分析,定位发生故障的为极1母线CT二次测量回路.  相似文献   

4.
透明土实验技术平台是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实验平台之一。基于人工合成透明土材料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非嵌入式可视化观测岩土工程中土体内部位移场、渗流场及温度场等,探讨地下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分析传统岩土工程可视化实验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本文研发了透明土实验技术三维测试平台,主要包括透明土材料制配、图像采集和数据后处理分析等三大模块。与基于CT、MRI等可视化实验技术相比,该实验平台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实用价值高以及可推广性强等特点,应用于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地下结构工程等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CT技术是医学影像中进步最快的部分之一。在CT发明至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革命性进步。第一次是1989年在传统CT的层面采集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技术,从而实现了螺旋扫描采集。第二次是1998年各公司推出多排螺旋CT,使得X线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横断面原始图像,大在提高了CT的扫描速度。第三次是2000年推出的16排螺旋CT,至此实现了各向同性微体素采集,从而为各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及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显示奠定了基础。直至,64层CT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医疗图景,超快的图像获取速度及三维重建能力为医学影像学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本文剖析多层CT发展历程及其对医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東北大學     
教育部直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东北大学创造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创办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中国赴北极考察第一人——冯简教授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中国设计小高炉第一人——靳树梁院士中国第一台全身CT机  相似文献   

7.
CT扫描机是集计算机、机械、电子、医学工程、物理等多学科为一体的高技术产品,是最重要的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之一,以前我国CT扫描机全部依赖进口,且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2007年2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东软集团有限公司与东北大学共同完成的"东软CT关键技术及系列装置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殊荣。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系列产品的研制成功,彻底实现了民族CT扫描装置从无到有的跨越,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成功打破国际跨国公司的垄断局面,结束了我国CT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成为我国CT业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实现了对国外进口产品的替代作用,并在中国市场形成了美国GE、德国西门子和中国东软三足鼎立的局面。郑全录,我国CT扫描机发明人。他用他的智慧与信心描绘着他精彩的人生世界。近日,记者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的浑南开发区东软软件园,见到了这位侃侃而谈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8.
自从Hounsfied发明CT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CT的出现是传统X线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多层螺旋CT(MDCT)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将影像检查手段带人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阐述了CT成像技术的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9.
CT技术是一种深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的无损伤探测技术。当病人体内的某个器官或部位发生了问题,医生就建议:请你做个“CT”检查一下,再确诊。何为“CT”? CT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表示计算机,T表示断层扫描。CT是利用能透过物体的射线或超声波,从物体的不同方向上获得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建出其断层像,并组合成立体像的技术。CT分为X射线CT、超声波CT、核磁共振CT等。现在,医学临床上多采用的是X射线CT。 1972年,CT在美国科学家科马克和英国科学家恩斯费尔德手下诞生,它利用X射线的放射源和接收器分别置于病人的两侧,通过放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CT实训教学,解剖CT机器内部结构并详细讲解,让学生认识CT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使学生熟悉和掌握CT技术的各项常规操作程序,熟悉CT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让学生直接观察CT球管、CT探测器、数据通道、CPU、UPS等相关CT基本部件的真实结构,并拆分讲解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并对照普通CT和多层螺旋CT的结构和工作上的差异;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加工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结论CT实训教学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抽象中进一步实践化,增强学生对CT技术的理性认识,是一种高效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CT有毛病     
香草 《小读者》2011,(3):20-20
小明到医院去看病,医生让他照CT检查,他办了手续就去照CT。CT很快就做完了,医生把CT片子和鉴定书递给他说:“CT结果表示,您的身体没啥毛病。”  相似文献   

12.
CT系统安装时常存在误差,需对安装好的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基于图像轮廓曲线的提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标定CT系统参数,标定了CT系统探测器单元间的距离、旋转角度和旋转中心,并对对应标定参数进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快速获得新型产品零件的方法。以已有的零件或模型为样件,进行CT扫描,获得三维数据,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反求工程来完成新型零件的曲面重构、实体造型。结合快速成型制造技术,快速制造出所需零件或其原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CT图像重建算法的Team Work实践研究"教学试点,体会到该训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群策群力、互帮互学团队协作精神的较好形式,希望对高校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所启发和补益.  相似文献   

15.
为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CT扫描,以获取高质量CT扫描图像,有利于病情诊断、治疗。我们将整体护理理念运用于CT扫描过程中,使患者最佳状态接受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正>在21岁生日的那天,我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岁月将我带到2009年,我的生活从一个突发奇想的决定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从雅思到GMAT,我曾无数次怀疑这是一个自我摧残的决定,无数次受打击,无数次想要放弃,无数次有去医院做个脑CT、看看大脑是不是一个‘豆腐渣’工程的冲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医学实体模型制作过程中存在效率低、模型精度失真,对CT扫描、图像处理和实体模型3D打印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CT图像的获取原理,给出不同人体部位合理的CT扫描参数;然后,通过限定阈值和区域增长功能精确分离出待研究的部位,并将CT图像数据转换为STL格式;最后,通过设置合适的3D打印参数并对G代码进行修改,以聚乳酸(PLA)为原料,采用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制作出满足要求的医学实体模型。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在兼顾打印效率的同时提高打印精度,从而实现从CT图像到3D打印模型之间精度的不失真传递。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术前胸部CT检查对食管癌手术切除性评估的价值。通过对连续84例食管中上段癌术前CT检查及于术结果的比较,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食管癌瘤的部位及大小,CT所见癌瘤部位主动脉环形致密层的中断即为主动脉受侵的直接依据。但CT检查对判断肿瘤侵犯下肺静脉及气管/支气管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中国数字人男一号”CT图像、MRI图像为研究素材,对同一人体同期CT图像与MRl图像进行融合,并对融合效果进行比较评价。在此基础上实现同期CT图像与MRI图像的三维融合重建图像。方法:首先介绍小波变换图像融合方法、算法、图像融合过程与步骤;然后对CT图像进行骨骼组织分割;其次,通过使用图像预处理及二维空间变换处理,解决两种骨骼组织分割图像参数差异较大的问题;最后,对这两种模式的骨骼组织分割图像在配准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并给出融合结果。结果:实现了CT图像和MRI图像的二维空间融合及三维重建。结论:小波变换图像融合方法对常用的CT/MRI图像融合及三维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柔度测试方法,提出了J积分增量算式;对CT试样,提出了裂纹嘴张开位移V0和加载线裂纹张开位移VLL之间的V0~VLL转换算式,裂纹长度a与弹性模量E计算的简化算式。基于适合同时测试V0和VLL的CT试样设计,对45#钢CT试样进行了多级加-卸载,对CT试样的V0~VLL转换算式进行了试验验证。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新公式具有良好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