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伟  闫春红 《现代视听》2012,(10):56-59
近年来,中国电视的泛娱乐化状态愈演愈烈,纪录片却从中突围而起,这个现象值得深思。本文试从分析泛娱乐化生态中的公众心理入手,探讨纪录片的艰难生存环境,剖析在泛娱乐化环境达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审美心理的转变,继而对纪录片在后娱乐化环境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淑萍 《视听》2010,(8):30-31
六年磨一剑,制作人员九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际知名学者和摄影加盟,全高清拍摄……这些足以让《敦煌》成为一部纪录大片。大片之"大",不仅在于制作,还在于传播。如果制作上投以巨资,宣传上气势恢宏,而应者却寥寥,这样的作品只能徒增笑柄,何谈其"大"?《敦煌》作为"大片",除了精良的制作外,广大观众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里面把艺术分成三类:说明性的艺术、情感性的艺术和道德性的艺术.①这正暗合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纪录片创作的任务是为政治服务,高高在上的创作视角、充满说教的造作色彩、空洞乏味的内容、立场鲜明的先行主题,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即说明性的艺术.1990年,吴文光《流浪北京》横空出世,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他们用一种平视的视角对待拍摄对象,摄像机成了他们的悲欢离合的见证者,这类作品归类于情感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早餐中国》自2019年4月22日播出以来,凭借朴实的内容与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引发大众对于美食纪录片的极高关注。腾讯评分9.5、豆瓣评分7.8,上线四周视频播放量破亿,同名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亿 ,互动量超200万。本文以该节目为例,复盘《早餐中国》如何在两周内成为爆款话题,同时从内容与受众方面进行剖析,对美食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在当下中国并不被广大人群所熟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纪录片的品牌化构建逐步成为纪录片宣传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舌尖》之所以成功的因素,结合品牌和营销的定义,从纪录片的品牌价值、营销学和纪录片品牌构建以及品牌的延伸三个方面对纪录片品牌构建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2012年的中国影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品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画面唯美,内容丰富,成为民间和学界热议的话题。这是一部不仅仅介绍与描述食物的作品,更是对真实中国的勾勒。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收视纪录,红遍大江南北。《舌尖上的中国》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讲述中国的美食文化,其高超的技术水平、文化内涵都把中国纪录片推上了更高的层次,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改版”或曰“转型”,是近年来电视业界最热络的词汇之一。有栏目因改版转型而脱胎换骨、异彩绽放,也有栏目因改版转型而伤筋动骨、一蹶不振。浙江卫视《公民行动》通过改版转型,呈现出了独特的节目理念、个性的文化表达、灵动的节目形态,给国内情感访谈类节目带来全新气象,堪谓成功。  相似文献   

8.
马伟海 《新闻世界》2012,(2):113-114
纪录片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外宣和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偏离现实,未能很好地承担对外传播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西藏一年》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手段分析,从纪录片的结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剪辑节奏、镜头运动、画面等多方面进行叙事分析。从而得出纪录片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对中国纪录片发展方向探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刘飞 《新闻窗》2012,(5):45-45
电视纪录片,在很多人眼里一直是小众化的。不过,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相信大家会改变这种看法。“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和BBC纪录片的收视差不多。”2012年春夏之交,这部7集电视纪录片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舌尖》创造了收视奇迹。  相似文献   

10.
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新闻窗》2008,(6):68-69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华民族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兴起,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用单一图文贴片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到借鉴和充分使用电视手段与电脑数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展现千年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邹鑫 《视听界》2012,(2):75-77
区别于现实题材节目的时效性和思考性,历史题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更倚赖于其叙事性和新颖性。在样式繁多的历史题材类电视节目中,上海纪实频道的品牌栏目《档案》以其海派特色的话题点、精致出色的画面语言、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在业界和观众群中都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栏目为例,从题材选择、地理景观、情节表现等方面对南派纪录片风格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受岭南地域文化中重商务实等特质的影响,同时在国内最早开放的传媒市场面对香港电视的合作与竞争中,南派纪录片从境外媒体吸纳多种纪录片形态,将乡土元素和通俗叙事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不拘泥某种理念和形式,灵活多变的市场化通俗纪录片风格。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河南电视台创作的纪录片《养蚕人家》,在卫星频道播出以后,反响不错。这是河南电视台重点创作的4部大型纪录片之一。《养蚕人家》讲述  相似文献   

14.
齐萌  曾卓昆 《视听界》2004,(5):89-90
《透视人体》系列节目是由BBC拍摄,通过《探索》(DISCOVERY)频道引进到中国的一套科技题材的纪录片。科教题材几乎一直是纪录片的必选。用记录的方式讲述科学,有一种权威感,这与科学的权威感是一致的。另外,用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科学之后,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符合人们对于传媒教育功能的期望,虽然关于传播效果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管怎么说,人们在用纪录片记录知识。在“一切皆娱乐”浪潮的影响下,似乎连纪录片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探索》亚洲网络的中国区副总裁曾指出,将《探索》的节目称为纪录片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探索》的电视片是纪实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自80年代末,开始崛起且日益蓬勃。从国家意识浓烈的《话说长江》到个人口述色彩浓郁的《档案》,电视纪录片的形态一直不稳定,栏目化是其生存常态,并时时受到商业化的威胁。如何保证电视栏目的收视率,提高节目的广告销售额成为电视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的热播入手,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17.
党报的子报如何在市场中创出一块天地?这个问题一直是广大的报纸从业人员尤其是党报子报的从业人员重点研究琢磨的问题之一。总结《中国国防报》及其《军事特刊》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成功缘自权威性定位,可读性切入,正确性导航。一、以鲜明特色占领市场,以权威性赢得市场子报不同于党报有面很广的综合性,因此要在强化特色与准确定位上做好文章。可以说,子报有无鲜明特色是报纸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中国国防报》及《军事特刊》的鲜明特色就是两个字:军事。军事是老百姓一直关心的事,即使在和平时期,它也有广泛的读者群。况…  相似文献   

18.
刘盈 《新闻世界》2014,(5):246-24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的影像,其故事性趋向近年来引起了关注。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就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构件的表现。本文从《可可西里》《平衡》的表现手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传媒环境下,江西卫视每日播出的《传奇故事》能脱颖而出并且数年持续热播,可谓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传奇"。笔者以为,在新传媒时代,《传奇故事》的成功更体现在精选素材、深挖内涵、人文解读、个性评点、简练表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徐理亚 《新闻世界》2010,(8):323-324
《藏北人家》通过"再现真实"的拍摄手法,以生活在4700米高原上的措达一家为线索。记录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另一种古老文明形态——畜牧业文明。通过"再现"这种文明形态下的普通人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这部影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人类学研究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