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v上"结构表达的语义非常丰富,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v上"结构的语义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教材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类型具有不对称性。"(在)……上"至少可表示方面、范围、时间、程度等四种不同语义。"(在)……下"主要表示条件义,但"在+NP+下"与"在+VP+下"的语义特征又有差别。"(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不对称性源于方位词"上""下"认知图式的不对称,其语义类型也可基于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图式找到相应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感知类动词"思う""感じる""言う"的使役表达和被动表达产生语义接近的实例,把产生语义接近的例句分为内容类和对象类,从而为更好地说明日语"使役态"和"被动态"在表达上的连续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旨在从历时角度考察"上上"连用的语义、句法功能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第一,"上上"的语义始现于周朝,发展于元朝,明清小说之中使用频率增多,在当代有表示"次序靠前的"这一新用法;第二,"上上"连用具有补语、定语、状语、主语和谓语等五大句法功能;第三,人们对"上上"的认知次序总体遵循空间域社会域时间域。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v上”结构表达的语义非常丰富,是留学生习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v上”结构的语义进行归纳整理,并对教材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公"位于汉代帝国官僚系统的顶端,是地位和声誉最高的官。"上公"一词在汉代有三个含义,分别为高于三公的官、类于三公位的官和爵位。"上公"的外延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宋公、卫公、"四辅"以及被特别赐予"位三公上"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通过对各个"上公"职官的详细考察,纠正了"上公"职官乃政治花瓶的传统错误观点,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有些"上公"职官并非橡皮图章,反而具有很大的实权,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8.
"让"字句主要表达两种意思:"致使义"与"容许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类"让"字句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着多方面差别,进而全面考察"让"字句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0.
“V上目标实现+N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材对该结构的讲解不够全面、准确,导致四类误用产生。这四类误用包括与动词相关的误用、与NP相关的误用、与其他语言结构的混淆和与其他句式的杂糅。通过挖掘该结构的深层语义,探索其准入条件,对其各类误用进行了分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11.
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在使用趋向动词“上”、“下”及形成对垂直方位的心理表征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掌握“上”、“下”类方位词。本文考察了儿童使用“上”、“下”类方位词的情况 ,从句法、语义方面描述了其发展过程 ,并讨论了儿童习得“上”、“下”类方位词的机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处于同一语义场两端的一对词叫做反义词,它们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本文以"上""下"为例,通过分析"上""下"这对反义词不平衡的表现、原因来窥探整个反义词系统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子产而死""富而可求"等句子在句法关系上是"主而谓"结构,但从语义表达看,"而"仍然是连词,其前的"子产""富"等体词发生了陈述化.一是体词性成分自身的语义基础,"而"前名词多是类名成分或"类化"成分,在语义上都凸显了"类"意义.二是体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话题性"主语总是隐含了"像似类"等动词引进话题,因而具有一定的陈述性.  相似文献   

16.
"幸亏"和"好在"属于侥幸类副词,表示因有利条件、原因的出现避免了不利情况或不如意事情的发生。它们是日常生活交际中的常用词,也是汉语学习者需要掌握但又容易出现偏误的词。基于汉语语料库检索,运用语法三个平面理论,探讨"幸亏"和"好在"在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语用表达上的异同。并结合两者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上"这一框架结构中的插入成分"X",在句法上前受"在"、后受"上"限制,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上"的不同用法决定"X"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而且此格式在句中语义上有前指、后指或双指三种情况.语用上,此格式用于表达形状范畴是不自足的.  相似文献   

18.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相似文献   

19.
晋南的临汾方言属官话区平阳小片,该方言中的"上"和"下"除了与普通话一样可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及趋向补语外,还有表时体事态的用法,具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语义。它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源于历史语言的继承之外,还与方言内部的系统性、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石月姣 《现代语文》2015,(3):111-114
网络流行语"咖"来源于闽南方言,表"某一类人"的意思,其语义泛化明显、概括能力强,有类词缀性质。"咖"属于名词性结构,可以表达复数意义。"咖"的广泛流行,填补了语义空缺,有诙谐调侃意味,符合大众对语言新潮、时尚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