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解读巴文化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隽武 《科学生活》2011,(8):15-18
对于今天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而言,结核病似乎只是一个相当遥远、相当抽象的名词。除了在《红楼梦》里读到的林黛玉,或者在中学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肺痨”病人,几乎没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4.
50年代,我国有一幅很流行、很受青睐的美术佳作,画中的儿童、鸽子和橄榄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听说,那令人喜爱的“和平鸽”,还有段发生在巴黎的感人肺腑的故事。1940年盛夏,德国法西斯铁蹄踏进了巴黎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一天,大画家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涿鹿县,这里悠久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真实的历史记载和诸多的文物古迹,向世人展现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这块民族之父轩辕栖息的土地上,孕育出多少英雄儿女。 李凤英,这位出生于涿鹿县桑干河畔中医世家的女儿,秉承严谨的家风,致力于治病救人的工作。她的父亲李春茂老先生,是位当地出名的老中医,谈及父亲,李凤英女士的眼睛里充满着崇敬。四十年代考上“坐堂中医”的父亲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医事业。献给了塞北山城的父老乡亲。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治病救人。他没有给儿女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只留下各种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和中医书籍,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只留下怎么做人和行医的谆谆教诲。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李凤英兄弟姐妹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也就是父亲留给他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煤中取油     
《中国科技信息》2004,(18):12-12
用煤来提取石油这个构思,最早应该出自清季讽刺小说家吴趼人(1867-1910)笔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假聪明贻讥外族”,写的是一位留心时务的道台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人,一八九四年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甲午战争后愤励变法图存,参加上海强学会,一九六年回四川办理矿务。)在重庆成立一间用煤提取石油的公司,计划向外国买机器回来提炼。当时英国驻渝领事探得消息,呵呵大笑说:“外国的煤油是从煤油矿采出来的,并不是从煤块提炼出来的东西!”英领事又把重庆道台嘲弄一番。  相似文献   

7.
方兆祥 《科教文汇》2021,(10):I0002-I0003
武国强看见阿姐他们还站在那看着,觉得应该有所交代:“你们都看见了,我是为了救人才被他绑架的啊,你们千万别走,得留下为我作证啊!”阿姐点点头,对着胡奇和苏贝莉他们一挥手:“撒!”他们几个人迅速挤出人群,疾步撤出现场。两个警员开始疏散人群:“好了好了,没事了,大家让开道,让摩托车先走。”围观的人向后退着,让开一条通道,王大德--踩油门,摩托车绝尘而去……  相似文献   

8.
非洲一向被称为“黑非洲”,因其到处都是肤色黝黑、头发卷曲的黑人。然而您或许并不了解,在这块世世代代繁衍着黑色人种的土地上,还一直生存着一个“白色非洲人”集团。他们的外貌与周围的黑种人不大相同:肤色较浅,体型瘦长。宽额骨,长头颅,鹰钩鼻子,鸭蛋脸,头发飘洒而滑润,不少人还生有一对炯炯有神的蓝眼睛。正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特点,很早就引起了各国民族学家的瞩目。他们就是  相似文献   

9.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厚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相似文献   

10.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2010,(4):96-96,I0001-I0008,97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相似文献   

11.
写在前面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相似文献   

12.
刘德英  王小军钱冲 《科学中国人》2008,(3):I0001-I0008,81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厚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相似文献   

13.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2011,(6):48+50-56,49,57
写在前面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濮”、“僚”很早就生息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四川南部、贵州等地。这个曾经建立“夜郎国”的民族后来衰微了,现在只有43万人,98%分布在贵州。但是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汞和制铁。濮人以丹砂进贡,他们开采朱砂,冶炼成水银。这项技术当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冶炼汞的原料朱砂又叫“辰砂”,因为辰州(今天的湖南沅陵一带)的  相似文献   

15.
写在前面: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致敬,大西北的优秀儿女!  相似文献   

17.
写在前面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不断探索和耕耘,丰赡地活出了自己生命的内涵。且让我们深情地记住他们,在时代的潮流中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的——科学中国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人纷纷出来,手拿“伪科学”大帽到处乱敲:涌现出一批“反伪科学斗士”喝令天下,弄得学术界人人自危.道路以目。现就“伪科学”大帽问题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刘德英  王继武 《科学中国人》2010,(6):96-96,I0001-I0008,97
初到西北.我膜拜的是这一片堆积历史文明的皇天后土,感叹于这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之厚重;而今.我膜拜的还有这里的一群人.感叹于他们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这批生活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创业者,将自己的人生默默植根在这块经济并不发达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20.
一本名为《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提出“惊世骇俗”的观点:SARS既不是来自于动物,也非自然生存,而是针对中国人种研究的基因武器。许多基因研究专家对这种假设付之一笑。他们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基因变化规律还没搞清楚,当前不可能研制出针对不同人种基因差异的武器。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也说,“现在SARS病毒的基因测序已经出来了,如果是人工合成的,肯定会留下拼接的痕迹。”当这种观点被专业人士贻笑大方的时候,我们不妨来谈谈基因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