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年以来,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在渠水流域的通道、靖州、会同等县境内发现40多处旧石器地点.获得一大批砍砸器、刮削器石制工具。为了解和探讨该地区原始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我区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本又根据现有材料以及在工作中感受到的一些问题,对渠水流域旧石器文化的概貌、特征以及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作初步探讨。一、渠水流域】日石器概况渠水为流水的主要支流,源出湖南通道县与广西交界的分水勒.向北流经靖州、会同、陕阳等县,全长220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渠水流域包括今怀化地区的通…  相似文献   

2.
东北旧石器文化与邻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出现很可能是北京猿人向东北地区发展的结果。东北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是自始至终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旧石器与中国华北和东北东部山地区的旧石器应属同一文化系统,它们是华北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向东北并经过东北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迁徙和扩散的结果。内蒙古扎赉诺尔蘑菇山遗址的旧石器与其西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属于同一工业类型,两者关系密切,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联系。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对于进一步研究人类向北美洲的迁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旧石器发现可分为萌芽期、诞生期和发展期,旧石器研究主要包括对本区考古学文化内涵的研究、与相邻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的研究以及石器制作、石器功能和人类行为特征的研究。文章回顾了黑龙江流域及东临地区旧石器考古学的发现历程和研究成果及其对该地区旧石器考古学的未来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巢湖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颇具湖区特色的文化形态。先秦时期巢湖流域文化呈现延续性,独特性和交融性,开创性和先进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红水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流域范畴、自然资源等文化支撑展开分析,阐释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丰富意蕴,认为红水河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母亲河,孕育流域各民族文化,哺育流域世代各族人民。因此,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对铸造红水河流域各民族的灵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在阿什河畔建立的金王朝,对于黑龙江流域古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女真人以飓风之势入主中原,造成了时代的震荡和社会大变动的局面。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以前,主要居住在荒凉冷僻的黑龙江流域。那时尚处于农奴制阶段,且带有大量的军事民主制与家长奴隶制的残余特征。在与契丹族、汉族进行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中,女真族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其中的部落酋长、军功阶层或新生的农奴主,一跃而成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女真族军事地主阶层,以“汉化”为主要目标,又籍借于“崇尚女真旧俗”的原则,将契丹文化和汉族文化作为一种新鲜活力注入到自己的整个民族肌体中,为本民族营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气象。金代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更新以及精神面貌的转换,深刻影响了当时北亚及东北亚地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格局的演变。从而推动了黑龙江流域的文化进程,并出现了历史上的繁荣而壮阔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都城,是一国政治和化的中心。研究一国一地的历史化,也尤为重视对其都城的研究。楚国的都城,数量不止一处,地望也不限一处。其迁建,体现了楚国强弱的发展历史;其兴废,标志着楚化盛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献语焉未详,楚都的数量和地望乃如神龙玄豹,至今或明或暗地隐现于云雾之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楚化研究热潮以来,楚都的研究便一直是楚化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所研究的中国东北五大流域的历史与文化范围,并非仅仅包括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行政区划。而是从大江大河的流域之地理概念出发,尽可能地按照流域的走向探讨其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文章主要对东北古代民族的源流、谱系及其活动和迁徙的地域、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古国、方国、王国乃至由东北古代民族所建立的帝国政权做为流域文明线索结合重要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流域的空间范围所及的区域中进行梳理和叙述。  相似文献   

10.
沅水流域是沟通西南经济圈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圈的重要纽带,明清时期沅水流域沿岸发展了众多的商贸城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沅水流域的商业重镇洪江古商城为重点考察对象,从商贸城镇的布局、商业业态的分布、会馆行会的设置、吃亏是福的商道等方面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对沅水流域水运商业文化进行了解析,认为沅水流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贸易体系和明晰的商业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运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1.
红河流域彝族传统生态文化有八个方面的特点:生态观念的神圣性、生态认识的系统性、生态实践的多层次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生态文化的调适性、生态能量的有机循环性、生态基础的小农性、共同体生态自治性。了解这些特点,对认识理解当前彝族地区生态文化变迁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在三燕、北魏、隋唐时期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文明中心。朝阳地区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历史风貌,具有独立的地域特征,朝阳在历史上具有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性格。文章通过对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来说明朝阳地区是东北历史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地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大河流域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从新的角度来审视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从介绍黑龙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粗线条地勾勒黑龙江流域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脚步,旨在告诉人们: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也属于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摇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在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云集了大片宗祠建筑群,尤以天柱、锦屏两县居多.两县在明清时期均为木材贸易繁盛地,两县木商从木材贸易中获得较多的银两,为修建宗祠提供了经济条件;同时,清水江流域各县历来有重教传统,人们普遍恪守“有子不教子孙愚”的古训,所以,作为教育族人重要场所的宗祠,普遍受到以木商为代表的当地民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湖北汉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炎帝文化、三国文化、唐代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选准培植以上文化在汉江这一空间的闪光点,理顺串连这些闪光点内在发展的主要脉络,拓宽架构这些主要脉络所辐射的网目,富集汉江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做活做强湖北汉江流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6.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在为太子前先后在荆州、雍州担任刺史达十年之久,在任期间,他辟召当时文人名士为僚属,相互吟诗作赋,编撰典籍,开启了一代文风,使襄沔流域的文化活动在南朝时达到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7.
风光旖旎的乌苏里江流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诸多人类文明的足迹.探寻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分布特征,能使人们对东北古代民族的起源、社会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有全新的认识.文章试图从乌苏里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以及流域文化入手简要概述乌苏里江流域文化分布规律,并提出以饶河县为中心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乌苏里江流域的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实践,需要融合现代音乐文化要素。在阐释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音乐文化的理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音乐文化的方式,提出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文化要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哈克文化是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从2003年到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四单位对哈克遗垃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并将考古发掘报告编著成书并出版发行,对“哈克文化”的确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河—湄公河流域各国之间“山同脉,水同源”,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合作基础坚实。黄河—湄公河流域地方合作的文化基础和资源雄厚丰富,它们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水文化基础和资源、科学理性的生态文化基础和资源以及与时俱进的民族共同体文化基础和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对于促进两个区域的文化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