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在教学中可抓住文章“介绍白杨”和“表白心志”这一明一暗两条线案,体会表面文字和内在思想的联系,达到由表及里地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一、抓明线,为理解文章中心作好铺垫。 课文第一自然段着力描写了戈壁的环境,“茫茫”、“浑黄一体”和四个“没有”集中体现了戈壁环境的荒凉和险恶。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白杨长得怎样?设一问题,使学生明白作者对戈壁环境的渲染  相似文献   

2.
李启科 《云南教育》2015,(Z1):58-59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讲述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  相似文献   

3.
“托物言志”的散文大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致力挖掘“物”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多用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另一种是以“物”为线索,通过描述与“物”有关的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以写“树”的散文来看,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属于前一种写法;刘耀仑的《白果树湾的回忆》(载《少年世界》91年2期)属于第二种写法。《白杨礼赞》众所周知,对前一种写法的论述也多;本文主要刘耀仑的以《白果湾的回忆》为例谈谈第二种写法。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22课《白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流畅生动的笔触,勾画了一幅抗风暴雨雪、斗干旱洪水的“白杨挺秀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写了一首借物寓意、托物言情的清丽小诗;以豪迈饱满的深情,谱唱了一曲建设者扎根边疆的颂歌。首先,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让读者看到一幅醒目的白杨挺秀的画卷:“茫茫”点明画面的空旷;“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交代了背景的荒凉;“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揭示了气氛的压抑。“茫茫的大戈壁”上黄沙遍地,风暴起处,黄沙满天,因而,天和地“浑黄一体”。在这浑黄色的烘  相似文献   

5.
一、抓住重点词“高大挺秀”,形成对白杨树的鲜明印象。课文以介绍荒凉的大戈壁开头,然后运用一个设问引出白杨来。课文的标题是“白杨”,我让学生读出有关白杨的句子,从中提出“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然后通过几个步骤让学生深入、具体地理解它。第一,解释词语。“高...  相似文献   

6.
38《白杨》点析片断实录片断实录点析文科教学片断评析(38—39)素质教育课例一、看图说话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戈壁图,一幅是白杨图。“怎样描绘戈壁景象和白杨树的形象?”教师让学生以画面为题材练习说话。说完之后,教师布置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相似文献   

7.
《白杨》一文,表面上赞美的是白杨,实际上是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课文内容含蓄而深刻,尤其是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一句的理解更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如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呢?教学时可作如下设计:师:请同学们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师:白杨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谁能用文中的句子说说?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  相似文献   

8.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白杨的形象——白杨的风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于是我就以作者的思路,按阅读的认识过程来安排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一般体会不到大戈壁的荒凉,也从未见过白杨树.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白杨树,一定要让学生感知白杨的高大形象.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便抓住关键词语,使学生从两个方面感受白杨的形象.一是铁路沿线的白杨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二是白杨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茫茫、浑  相似文献   

9.
《白杨》(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第22课)是一篇构思缜密、言简意赅的优美散文,也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的生动教材。《白杨》一课,表面看来是写树,而实际是献给边疆建设者一首赞歌。要教好《白杨》这课,就必须顺从作者的思路,采取由浅入深,逐层深化的教学方法。先知物,了解白杨的作用“白杨”是一种落叶乔木,幼树树皮光滑,老树树皮有裂沟,叶子卵形,边缘有波状的齿,木材白  相似文献   

10.
学了《白杨礼赞》《石榴》这一单元后,笔者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练习。内容如下:请以“我是一棵(朵、丛……)”为题写一篇以物喻人的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补充内容应是某植物,如白杨、竹子等);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10,(3):55-55
问: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两个包含“茫茫”的句子:“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第三课《白杨》)“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第一课《草原》)请问:两句中的“茫茫”意思一样吗?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托物寄意散文比较多,如《白杨礼赞》、《荔枝蜜》、《茶花赋》、《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等。这类散文有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腻的描述和刻画,引伸出深刻的哲理,表达出浓郁的思想感情,寄理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简言之,就是“托物”以“寄意”。要搞好这类散文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13.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14.
“观”的源初观念是“见”和“示”,而“象”是它的结果和表达。老子的“玄览”观念消解了人的主观性,而庄子的“物化”观念使主体自我退隐,并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从而使“以物观物”成为可能。“以物观物”是物的自我涌现,是一种无我的境域。  相似文献   

15.
《白杨》(小语第九册)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树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创业者.全文没有一句话直接赞扬边疆建设者,但读完全文却能体会到赞颂边疆建设者这一中心思想.这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所在.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是文章的象征手法.兄妹的议论,点出了白杨的外形特征——挺直、高大;父亲的评议,揭示了白杨的内在气质——坚强不屈.作者巧妙地把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内在气质与具备这种气质的建设者聚集在同一个焦点上,使入和物的特征、气质、品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杨》这篇抒情散文采用象征手法,巧妙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明写白杨,暗赞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全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感情含蓄,意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仔细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捕捉中心,加深理解本文“托物明志”的写作特点,从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讲读中要紧紧抓住“介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新选课文《白杨》,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喻人的优美散文。课文中对“爸爸”的三次心理描写,巧妙地将人和白杨联系起来,一层深入一层地讴歌了立志开发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一写“爸爸”心理,把白杨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作者开始这样描写白杨树:“每  相似文献   

18.
《白杨》这篇抒情散文的重点是通过“父亲”赞颂戈壁白杨树的品格,抒发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以此教育孩子在边疆茁壮成长。全文以象征手法,借景明志、托物寓意。引导学生从含蓄的文字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文的教法设计要紧扣课文重点,着眼于突  相似文献   

19.
散文要写得“形散神凝”,就得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选择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焦点”,用以凝聚散乱的题材。如果我们将所写的题材聚焦于一物,这个物就成了叙事或抒情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向它辐凑过来,这种手法就叫“物脉”。我们学过的散文,如冰心的《一只木屐》、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课文是《白杨》。课堂上师生有问有答,配合默契。"这篇课文借物喻人,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学完课文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有什么愿望和想法说来听听好吗?""我们也要做白杨,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