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其中,利玛窦的易服,一直被视为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史中的重要事件。利玛窦易服至少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修道服改穿僧服,第二次是由僧服改穿儒服。在易服问题上利玛窦并非首创,在日本和印度早有先例,也就是说在社会情境颇为类似的整个远东,耶稣会的易服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耶稣会内部在易服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曾引起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至利玛窦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利玛窦两次易服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本质上都在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2.
"礼仪之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发生终止了明清之际天主教在华传教的繁荣局面。究其原因,天主教的两种传教政策——"适应政策"和"征服政策"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对天主教教义有限接受的背景下,适应政策必然失败;而征服政策的难以实行,亦是天主教廷开始考虑终止传教活动的重要原因。因而,"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发生于清雍正朝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认识和评价"改土归流",学界尚有不同看法。雍正改流,并非个人随心所欲,而是以"大一统"理论为依据,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不能因为在改流中引发武装对抗,造成血流伤亡,就将其全盘否定,而应该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看到清廷以武力强制改流,甚至在某些地方有扩大化的倾向,这是由封建王朝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更应强调"改土归流"的实质是完成国家的真正统一,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场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代中国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森严的文化壁垒,以马礼逊、郭士立、伯驾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种以向当地居民提供义务性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助传教活动为最终目标的传教模式和理论,即"医药传教"。"医药传教"是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以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在17世纪,一些西方教士就开始进入越南境内。为了完成在越南传播罗马公教教义的任务,他们按照拉丁字母系统创造出一种记录越南语的拉丁化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后来被命名为"国语字"。从创制期到19世纪初期,国语字仅仅是传教者为了传教工作(主要用来翻译《圣经》和编写教义),而用拉丁字母来拼写越南语的文字,使用范围很窄——会使用这种文字的基本上只有传教者,对于广大群众它还是一种陌生的文字。从1858年起,法国侵略越南并实行殖民政策。侵略者极力控制汉语与汉文化在越南的影响,一面鼓励越南人使用越南语与越南国语字,一面传播法语与法国文化。当时在越南社会上出现了"汉-越-法"的语言竞争局面。其中国语字对汉字和喃字的替代过程是越南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利用中文、法文档案的基础上,考证出共有15位巴黎外方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全面考察传教士活动不应仅限于教案事件。圣伯尔纳铎会取代巴黎外方传教会在盐井的传教工作并非是该地天主教本土化和去殖民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和服     
在英语等欧洲语言中,会把"和服"称为Kimono,即日文"着物"的罗马拼音。这是因为欧洲人与日本人于16世纪时就因地理大发现的缘故而有所接触(限于通商及传教),而当时和服一字尚未产生,因此欧洲人就以当时日本所使用的着物一字称呼日本的民族衣服。但现在,Kimono除了指"和服"这种日本特有的民俗服饰外,也有指东亚地区相似服饰的意思。现代日本女性和服的样式大多反映了其年龄、婚姻状况及社会地位,也反映了穿着场合的重要度。  相似文献   

8.
按照佛教传统的规矩,只有释迦牟尼本人传教的记录,才能被佛教徒尊称为"经",后世大德的著述,则只能称"论"。而《六祖坛经》被中国佛教徒和世界佛教徒尊为"经",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也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件。它的禅思可以帮现代人开启生命的智慧,回归精神的家园,找到迷失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李提摩太是近代英国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他将基督福音的传播与兴办世俗事务有机结合,编书办刊宣传基督教的传教特点,力图实现在中国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引导更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他的传教过程,大大推动了由利玛窦开创的基督教传播的本土化(或称为中国化)路线,走上了一条"李提摩太式"的传教路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西方来华传教活动有四次,最近的一次即明末清初基督教进入中国传教,其影响是最为深远的。由于这次传教活动与西方侵华势力基本上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的,学界对此褒贬不一,文章仅从教育学的视角解读这一活动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9,(4):42-48
以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市场集中度和行业成本水平两个角度,探讨"营改增"对进入壁垒的影响。对于"营改增",除了关注事件发生带来的影响,还关注它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营改增"提高了建筑业的进入壁垒;这种提升效应在建筑业正式纳入"营改增"范围前就已经存在;随"营改增"的推进,提升效应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2.
迄至五代以前,泉州海交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莫过于南朝时印僧拘那罗陀的来泉州、唐武德间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三、四贤”的来泉州传教。现仅就这两个事件及其影响和争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受服"是丧期中最重要的易服环节。"受服"一词意为服丧期内,五服除缌麻以外,每一等级的服饰在不同时间节点由重服向轻服依次递减,直至除服。文章考察了不同阶层受服的时间、五服有受有无受、"渐细加饰""以冠为受"等原则的问题,集中考证不同等级丧服在受服过程中的条例与具体细节,进而阐明这一制度背后隐含的礼学原则和现实意义,即服以示礼,礼以节情,不以死伤生的世俗伦理法则。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清廷宣布改四口通商为广州一口与西洋通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禁止基督教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之一,其负面影响是切断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正常渠道.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十三行成了西方教士传教和西学东渐的畸形平台.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国开始将营业税改成征收增值税,这是税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面对这一改革,企业也需要对其内部会计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满足现代税收制度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先阐述了"营改增"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营改增"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些影响,并针对其影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政策。  相似文献   

16.
孙菁 《西藏教育》2014,(5):42-44
防范校园传教工作是民族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校园传教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手段,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校园传教的主要途径,提出了防范校园传教的方法。高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到校园传教危害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防范校园传教,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明末艾儒略将天主教及西学传至莆田这一文化名邦,并广交莆田知名士大夫。在传教与交游过程中,艾儒略对莆田天主教信仰的兴起和发展做出开创性工作;对民间信仰的批判使得中西之间的"礼仪之争"最早在莆田呈现;其"西化"的儒学无形之中影响甚至转变了部分莆田士大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一段时间以来,高铁"霸座"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似乎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高铁"霸座"事件虽小,却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极好契机与切入点。深入思考这一热点事件,找准这一热点事件的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一事件并挖掘其教育契机,对于增强德育的时效性,推进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热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校园传教活动有抬头之势,境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宗教渗透手段"俘获"校园师生,进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本文依托辽宁省8所高校宗教信仰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归纳校园传教活动现状和走势,分析校园传教屡禁不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党委统筹领导、创新教育思路方法、完善沟通帮扶机制三大举措,以期为高校育人工作和民族复兴伟业做出基础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学生养成"文不厌改"的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作文讲评课可按照"找准难点—评中导法—示范修改—互评互改—品读激励—自评自改"这几个步骤进行。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讲评课,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