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视角来探讨李之仪《卜算子》词境中所折射出的“心理距离”美。“距离”在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倾向于指“心理距离”,不同对象对“距离”的把握因“心理”状态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陈晖 《教学随笔》2013,(10):126
李商隐的《锦瑟》因其艰涩难辨而被称作诗歌王国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它的神秘面纱有多少研究者试图去揭开。这首诗歌没有写一件具体的事,内容指向比较模糊,尽管如此,没有任何人去怀疑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它带给人们的美感和艺术享受无端无已,令人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3.
月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月更是情有独钟,其吟咏月亮的诗篇数量众多且表现出了独特的情味。他诗中的月已和诗人自己融为一体,具有浓浓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那样鲜明,那样多情。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师生在生活空间上应保持距离所谓“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它是教师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教师人格“蕴蓄于内,形之于外”,是教师的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其中,教师的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有人对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师表风范作过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与艺术语言其他方面相比,其产生心理基础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故从话语表达者的角度出发,借助"移情说"和"距离说"的主要观点,即以"拟人化"和"距离产生美"为切入点,探讨狭义的艺术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以便更深入地把握艺术语言的全貌。  相似文献   

6.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哲学范畴,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麝月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麝月兼袭人、晴雯之美;在小说结构上,麝月的“兼美”又与秦可卿的“兼美”相呼应,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性。通过运用儒家“中和”思想对麝月的行为处事、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把握麝月的人物形象和她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追求"教学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政治教师只有在人格、教态、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不断的修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去创造教学美,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和审美的魅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美,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从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所成。  相似文献   

9.
圣玉杰 《文教资料》2008,(28):40-4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在男权社会中,为满足男性的变态的审美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美.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可谓审美变态的极端表现.一方面,在这种审美变态中,无论男女,其从众心理都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缠足现象中,也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的特殊的审美规律.随着社会进步,缠足这一变态审美现象受到了人们的批判和唾弃,但缠足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风俗却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一些文人都参与了对宇宙人生的本体论思考 ,张若虚和李白拓展了这种思考 ,创造了中国诗学的一大奇观。而从《春江花月夜》“落月摇情”到《把酒问月》又是消息相通的 ,本文即从 ;诗意象的选择、思想情感的把握等方面一窥二者之间的传承递进关系 ,兼论唐朝文人宇宙意识之沿陈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为诗现象在李白的诗集中较为多见,又是韩愈诗歌的重要特点,它体现了诗人不拘于成见,勇于创新的特点,因此,从这一点比较二人的豪放风格的异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作为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诗体风貌在艺术质素的迅猛增长中逐步实现唯美化演进过程:由情真辞质的古诗十九首体貌,经气盛辞丽的建安诗体貌,最后形成绮靡典丽的六朝诗体貌。汉魏六朝诗体的唯美化进程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体现,它为唐代文情并茂的诗体形成,准备了足够的艺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北方艰苦的生存环境致使北朝异族过着一种朴野粗鲁乃至带有血腥气味的生活。这一北方的生活习俗经过历史文明的洗礼,涅槃再生后沉淀为一种重骨力的,以刚劲劲健为美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从雕塑、书法这两个艺术门类加以剖析可知,崇尚刚劲劲健、重骨力的这一美学风标依然为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李世民所秉承。与此同时,对于南方的文化美学,李世民有选择地加以吸收熔铸,从而创造了属于北方文化系统的南北合流的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14.
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用“飘逸”来定位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既不到位又不够味。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是崇高美 ,他崇高地感性显现了他的崇高理念 ,从而构筑了一座崇高美的巍巍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现存六首咏梅词,富于“审美张力”是这六首咏梅词共同的审美特色,这一审美特色具体表现于写境抒情、艺术风格和词意结构等三个方面;通过探讨李清照咏梅词的“审美张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以见出无论是李清照早期还是南渡后的咏梅词中,梅花与词人,梅品与人品,梅心与词心,都有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17.
在杜威看来,审美知觉是对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审美知觉中始终渗透着想像与情感.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合力丰富与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不仅应是艺术教育的前提,更应是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审美距离是文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布洛最早在理论上加以阐述并且给予肯定,但他在使用时,特指的是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审美距离不能局限为纯粹的心理问题,而应该从三方面去把握,即心理距离、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宋代便称为“易安体”,名词人辛弃疾与侯Tian均有“效易安体”之作。易安体是李清照实践其“别是一家”词论的辉煌成果。易安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谐的音律、柔中寓刚的风格、尽而不尽的韵味,而成为词家当行本色的典范。其词以不同流俗的美学特色,为中华审美化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台湾散家张晓凤在多年散创作活动中不断进取,从东西方化中吸取营养,走出一条中西合璧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她在写作题材、情感因素、艺术追求方面均体现了“亦秀亦豪”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