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高校因其办学传统和历史积淀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外向型的财经外语类高校,围绕着国际化精英人才的培养定位,进一步明晰办学理念,实施"本土国际化"战略,以优化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人力以及物力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形成了国际化的支撑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得到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培养新模式。新形式下,海南各高校应结合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展开国际教育合作、组建研究团队、以项目为载体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础、激发人才培养国际化民间热情等途径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3.
国际化法学人才培养要过"两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需要,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对中国的法学教育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国际化法学人才?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对国际化法学人才培养的认识及举措汇总出来,供同仁商讨.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高职教育应加大服务业"灰领"人才培养的力度.高职教育培养服务业"灰领"人才应正视观念问题,重视产学研结合;面向世界的服务业需要高职教育服务型"灰领"人才的培养实现国际化;服务业的"灰领"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色,需要科研的配合与支持,它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疫情加之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使中国留学生的学习问题备受关注.本土学习是一种大学应对疫情挑战的国际化新实践.本土学习高度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政策、大学的国际化布局、合作基础和教育质量.就地消化模式、"飞地"模式、交换模式和分散模式是本土学习的主要形式.本土学习所实现的是知识要素的线上与线下流动,以"在线国际化"丰富了传统的大学国际化内容,也为中国大学解决国际学生的学习问题提供了参考.本土学习的质量、教育内涵和疫情后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跨越文化边界的教育必然成为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但我国高校尚未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标.部分西方国家的诸方面举措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富有启迪,通过对比分析可从多方位思考我国大学教育如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职教育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还要突破"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圈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国际社会需求变化为导向,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国际化课程,实现学科普遍化、跨文化、全球通;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教学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合作和竞争;促进认证制度的国际化和就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已经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河南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众多对外贸易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通过对河南本省应用型本科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状况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存在若干问题.文章从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等角度入手,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解决大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跨国国际化教育的问题,为没有机会走出国门的本土学生创造接受跨文化教育机会,培养高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介绍了我国在实施本土国际化方面的多种举措。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全球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操作内容,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是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教育创新理念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按照培养有中国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的定位,武汉大学及其他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正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庞大的人才体系中,专业广告人才以其独特的身份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崭露头角。湖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对本土广告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现代广告市场的总体环境与广告人才需求的关系入手,以湖南本土广告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对湖南本土广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旅游高职教育在国际化过程中扮演的主要是跟随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走的多是单向路径,职业特色不明显.我们应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扮演多样化国际市场角色,积极开拓"双向合作"项目,并通过为跨国旅游集团培养高技能人才扩展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国际化竞争需要的人才.但是目前各高校由于教育与教学资源及管理等原因,毕业生的实用技能特别是外语应用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以及跨国经营的需要.文章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语码转换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等多个角度,就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1月1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梯形会场里,正在举行"WTO和国际化论坛"活动,众多企业界知名人士、归国MBA、本土成功的MBA毕业生和在校北大学子一起,共同探讨中国加入WTO后的人才国际化问题.现场不仅气氛热烈,温度也确实够高,中央电视台二套"商界名家"进行现场节目录制,据说那些临时加装的灯泡功率加起来有十几万瓦,整个会场就象个大烤箱.  相似文献   

16.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要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础教育应对教育国际化要"深入国际理解教育,建立价值信念";"加强基础教育的周际合作与交流,提供真实经验"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培养育人精英".  相似文献   

17.
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东南亚国际交往正逐渐从政治经济层面深入到教育文化层面,云南面向东南亚实践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已发展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的突破口,而国际化人才培养正是突破的关键.在科学界定国际化人才内涵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师范大学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经验开展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阐述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特色要素与应用效益,以期一方面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和提升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像贵州、广西等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多重欠发达地区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化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三强一高"培养目标,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规模从小群体拓展到大范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内涵从低层次提升到高水平的创新理念;提出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方式,使大部分研究生不出国门就能获得国际化教育资源,接受国际化教育,使以前少数学生才能受到的昂贵的国际化教育惠及到大部分学生;构建了接轨国际一流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中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职责,高校教师层面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已成为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教育国际化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出发,基于不同视角探究教师国际化的需求,从教师层面提出了"走出去"、"引进来"及"走出去+引进来"三种国际化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高校开展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举国上下形成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和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这一共识的基础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探索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新要求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已是时不我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与民族精神、本土特色的结合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通俗地讲,教育的国际化指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土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近年来,以学生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为特点的教育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培养具有国际化特性的人才已是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