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歌的翻译中,既要考虑其语言美,形式和节奏的美,还要考虑诗歌意境的翻译.其中意境的把握是关键.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将其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优美的语言与旋律翻译出来,再现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需要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一首英语诗歌的两种译文的比较,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翻译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诗歌的"三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鹏 《海外英语》2011,(10):238-239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强调功能对等理论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形式对等的重要性。既是翻译,必有损耗,或在内容,或在形式。对于诗歌的翻译,学术界更是争论不休,对于内容和形式并重的诗歌,译者翻译起来到底应该按哪个标准来呢?该文就柳宗元的《江雪》,提供中外翻译家的五篇英文译作,通过对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这两个标准的分析来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4.
"伪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变异形式已经引起译界较多关注,关注译者目的的伪译行为在庞德诗歌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体现.文章就其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展开"伪翻译"的美学解读,深入透视庞德诗歌翻译的特点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英汉诗歌在韵律和意象选择上大不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的取舍也尤为关键。过去对诗歌翻译评价标准仅仅是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而功能对等理论把读者反应纳入研究范畴,不仅给诗歌翻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引导翻译研究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诗歌英译时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最精妙的文学类型,诗歌的美集中在形式和内容.有关诗歌翻译现存许多的争议.笔者借鉴了多种翻译理论,从翻译实践入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倡导译者应尽可能提供一个各方面都最接近原诗的版本,同时旨在强调在诗歌翻译中保持诗歌形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丰富的词汇和内涵不仅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其内在意义,而且需要译者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得译作与原作达到形式内容音韵等方面的高度统一.然而,“忠实”与“达意”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难点.从优化论与对等论的核心概念出发,通过对比《凉州词》的两个译本,探讨诗歌翻译如何最大程度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作为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而诗歌的翻译又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活动,应更多考虑其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体现应从翻译要素及相互关系、诗歌语言的比较与使用、不同文化的比较与转换等诸多方面入手,方可保持诗歌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9.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王丽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0-122
意象必须依附语言形式得以表现,语言形式本身就具有潜在的表意功能。只有同时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象”,才能达到诗歌翻译的形美意美乃至音美。鉴于词汇在诗歌翻译中的关键性地位,本文着重对比了英汉词汇结构和词汇承载意象两方面的差异,评析了其在诗歌翻译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诗歌词汇翻译做到“神形兼备”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对诗歌翻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旅游英语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中的诗歌翻译更是特殊中的特殊.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传播中国诗歌文化为目的,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社会属性、诗歌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典故四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顺应再造、选择再生的过程.文章以汉诗英译为平台,用语言顺应论来描绘与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动态顺应与能动选择,并结合内容、形式、风格三个维度来阐释译者如何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作出恰当选择,以实现其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诗歌翻译能否再现原诗的形式和含义,直接影响着译本的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中诗歌部分非常精彩,具有文学性和时代性,其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运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分析《老残游记》中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诗歌翻译策略,得出译文与目的论的三原则契合,从...  相似文献   

14.
面对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涵双重美学标准在译文中难以共存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探讨翻译即交际的本质,接着进一步发掘出诗歌翻译中的语用含义,从而论证诗歌翻译具有交际行为的本质。诗歌译者在遵守交际中的言语解释性原则与认知语境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取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的诗歌翻译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语言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诗歌翻译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原则,本文简略阐述藏文诗歌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新月派诗歌讨论、创作和翻译的大背景,探讨了狭义诗学与诗歌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方法的可能关系。认为新月诗学及其指导下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月派诗人诗歌翻译选材,并且是该派诗歌翻译方法的直接源泉,为在形式和音乐性两方面成功移译外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变译策略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考试周刊》2009,(32):31-31
诗歌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无数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不断钻研,并把重心放在了全译上.以求达到翻译对等。然而诗歌翻译中的翻译对等是很难,甚至说是不可能达到的,黄忠廉教授对翻译变体理论的提出为诗歌译员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功能理论给了变译策略很好的理论支持.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标准和策略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从功能理论、变译定义及变译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以期说明将诗歌翻译与翻译变体理论结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通过对比柳宗元的<江雪>与其若干英译文所实现的语言功能,探讨了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译文在传达原文文本三大纯理功能方面的缺失,证明了三大纯理功能在诗歌翻译及评价中的作用,以期为诗歌翻译及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诗汉译原则与方法的探讨,旨在发掘在英语诗歌翻译过程中适当保留原作形式特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期能对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典籍翻译教学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