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泉州宗教石刻》一书的原著与增订,历经吴文良、吴幼雄父子两代人77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接力合成这部煌煌巨制。增订本关于石刻收集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单个遗物以及某一类遗物的历史阐微、辨析和概括,极大地提高了原以资料见长的此书的理论品质;其纠错、释疑、解难、辨误突出地体现了推陈出新。《泉州宗教石刻》增订本既保存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珍贵的历史信息,又是宋元时期泉州乃至闽南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泉州在唐宋元时期是我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之一,旅居泉州的外国侨民为数众多。从泉州考古发掘出的大量宗教碑铭石刻中,可以看到外国侨民在泉州活动的一些情况。这些宗教碑铭石刻,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泉州宗教石刻》这一重大选题,20世纪50年代就得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的重视和支持。吴文良先生业余考古,于1957年出版了原著,实有筚路之功[1]。增订者吴幼雄秉承并超越其父“以物证史”的治学路径,对书中有历史意义的碑文,做了精辟的考论,其中不乏深达幽微的洞见。该书的出版,为泉州及其海外交通史的研究,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泉州出土的基督教石刻中,天使图像的刻画十分奇特,它反映了多种不同的文化来源,这在当时的宗教艺术中是前所未有的。泉州基督教团体的这种文化选择,是他们努力寻求宗教认同的见证,也投合了教徒的需要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泉州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伊斯兰教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直接结果,印度教在泉州传播的历史命运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盛衰过程相始终,摩尼教和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产物。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泉州国际大港的地位。当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趋于衰落,泉州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就陷于低谷或走向衰落。但多元的宗教精神及信仰的某些形式依然长期影响着泉州社会,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成为泉州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6.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柏龄编著的《九日山志》(增订本,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吴幼雄作序)一书,日前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鉴于1983年版的《九日山志》已不能反映重大变化后的九日山风貌,作者重新修订了这本《九日山志》。修订本以已故泉州文物学家吴文良遗著《九日山宋摩崖石刻》(油印本)为范本和主体,介绍了九日山的历史沿革、摩崖石刻及古迹、历代诗文记和相关历史人物。与旧版相比较,增订本补入新增和新发现摩崖石刻,突出了祈风摩崖石刻的地位。九日山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名山胜地,坐落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西北隅的晋江北岸。山中至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的海港中,泉州港的兴起是比较晚的,但它后来居上,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海港,在中外往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元末明初又突然衰落,并且一蹶不振。古代泉州港的迅速兴起、无比繁荣和急剧衰落,在海港史上是很罕见的。这方面的研究,不但可以通过重现历史的光辉,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同各国人民的友谊,而且可借以探索港口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笔者不揣谫陋,在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代泉州港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作一些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代遂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科学技术、文学、绘画、史学、宗教、建筑、石刻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当时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促进古代巴蜀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古代泉州海神队伍的构成是多样的。伊斯兰教在泉州拥有众多的穆斯林信徒,他们在《古兰经》教义中有海神崇拜的内涵。佛教的海神信仰也较明显,其中最典型的是观音菩萨的海神形象。另外,还有以妈祖为代表,包括玄天上帝、通远王和各路王爷等在内的众多信奉对象。泉州俗神数量较多,如妈祖、关帝、保生大帝、萧王爷等,这些信仰成为泉州宗教的主角。在泉州,除了妈祖早有人把她纳入佛系,实为道系外,关帝等俗神亦被各宗教所争夺,至少有儒、释、道三家争其归属。  相似文献   

11.
正侨乡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之美誉,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近年来,泉州传承"爱拼才会赢"的城市精神,在打造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探索家庭教育及网络德育、传承闽南文化等方面打出了一整套漂亮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21日至23日,由浙江师大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在杭州、金华两地隆重召开,来自我国大陆、港台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八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就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源流,宗教、审美与文化研究,研究动态与研究之研究,海外传播及中外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原著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对照手法、悲喜交融法、适度夸张法以及细节描写法等五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泉州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华文作家的文学交流不断加强。日前,来泉州参加首届中外华文作家笔会的近百名中外华文作家。到泉州名胜采风,共同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随后作家们将把他们对泉州的印象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起源和发展情况以及根据生态地理分布的类型介绍,展示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种类丰富,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通过对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的研究现状分析,探讨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元泉州是通过对外开放,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一个典型。对外开放在农业经济的土壤中培育出港口经济之花,促进了工商文化与港口文化的繁荣,推动了工商社会与开放社会的形成。这种社会转型既体现了宋元泉州地方社会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中的特殊性,也揭示了区域社会研究在整体社会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8章“隋唐文化”第二节“宗教、哲学和史学”中说:“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外来宗教的态度比较开明,从西亚传进的祅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这里提到的祅教、景教和摩尼教,是唐代的三种主要外来宗教。它们都是来自波斯的古代宗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几乎是在同时,在教义上又有相通或继承的关系,唐人一时不易分辨清楚,便统统称之为“波斯胡教”。这三种宗教在古代西方和东方尽管有些时候得到某个政权的承认,甚至处于国教的位置,但总体来看是被排斥在正统宗教之外的所谓“异端”宗教。其教义及传播情况鲜见于中外史籍,后来随着考古发现的进展,人们才对其逐渐有所了解。关于景教及其传入中国的情况,《历史教学》1997年4期杨志玖先生的文章已有介绍,这里重点谈一下另外两种宗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韩国古代石刻文化与崔致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亚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韩国古代石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而新罗末期入唐留学生,著名儒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崔致远.为韩国古代石刻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以新罗为中心,将韩国古代的各类石刻分为五个类型.并逐一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现存崔致远所写的禅师碑铭的探讨,指出禅师碑铭在韩国古代石刻文化中的地位。文章最后考察了新罗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刻字僧侣匠人等,认为新罗下代石刻文化的发达,为高丽时期雕造大藏经施加了一定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探索皮尔斯符号学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泉州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基于泉州宗教文化的特征分析,运用皮尔斯符号学的三元关系和三分法理论,构建泉州宗教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将宗教文化符号应用在造型、功能、结构、色彩、材质等产品设计要素中。最后以开元寺镇国塔为例进行设计实践,验证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梵澄     
徐梵澄青年时深受鲁迅影响。在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下,他改变了偏执任性、好走极端的“乖张”性格,走上了平和淡泊、潜心治学的人生道路,以毕生精力将古代和近代印度的许多宗教经典与哲学名译成中出版;同时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思想,成为中外化交流的杰出使,被誉为“现代唐僧”,也为中国学术思想界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