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青 《现代语文》2007,(2):46-47
以抗日战争为界,我们可以把戴望舒的诗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综观其所有诗作,我们不难发现戴望舒前后期诗风迥异。前期诗作弥漫着感伤悒郁的气息,后期诗作呈现出乐观向上的面貌。前后期诗风变异,跟诗人自身遭遇、现实处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探讨历来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为学界部分研究者认为戴望舒创作后期对音乐性持反对态度;二为学界部分研究者用"内在韵律"的模糊字眼概括戴望舒诗的音乐性,但对这是一种"怎样的韵律"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在具体分析以上争论的基础上,结合戴望舒诗作与诗论,探索其对新诗音乐性的真实态度及其具体实践,并呈现戴望舒对新诗"非格律韵律"美学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90多首,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诗人曲折哀惋的一生和他的代表诗作《雨巷》,表现出戴望舒诗歌的独特性:其一,揭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即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其二,阐释其诗作在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象征化原则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析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忧郁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基本情绪,那寂寞则是戴望舒诗歌中主人公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本文将结合诗歌文本从以下几方面对寂寞者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寂寞的成因、表现;戴望舒后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与前期诗中的寂寞者形象的对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戴望舒早期诗歌和后期诗歌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解读戴望舒的诗歌。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有特点的著名抒情诗人.他创作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别致的审美追求而享誉诗坛。他的诗作在语言风格上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美和散文美。  相似文献   

6.
以“诗体大解放”为号召的五四新诗运动带来了汉英诗歌的又一次大交流。五四时期的新诗人胡适、卞之琳、戴望舒、李金发等人的新诗主张和诗作,深受美国意象派理论及其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戴望舒的诗歌影响是多方面的,前期受魏尔伦"音乐先于一切"主张的影响,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随后又否定了对音乐性的追求,而效仿耶麦的散文性、口语化语言,引进了一种新的自由体诗歌体式,对此后的中国现代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基本定性和成熟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戴望舒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戴望舒的诗歌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进行合理的审美选择,把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新形式,成为外来诗歌形式与中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历程 ,从审美观照的特点、方式这一角度 ,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追求纯粹的诗 ,后期走向现实的诗。 1 939年创作的《元日祝福》可作为前后期两类诗歌的界标。将戴望舒的两类诗歌加以区分 ,对于运用对立美学标准恰当领悟其审美意蕴和艺术特征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象征主义诗潮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李金发是自觉写作此类诗歌的"第一个人",其诗作晦涩生硬.作为象征主义诗集大成者的戴望舒深得象征主义精髓,又与民族传统融合.对两人诗作比较论析,可以从中揭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从幼稚到成熟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的诗歌以抒真情挚情取胜。有对个人际遇的哀怨,有对自由的追求,有对民族苦难的深切悲痛和拳拳爱国之心。从《雨巷》的徘徊到《元日祝福》的自信乐观,戴望舒的诗歌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开创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那些充满哀怨的挚情诗歌,我们更应看到诗人在苦痛的人生历程中执着无悔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开始发表诗作时,新诗的发展已经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五四”兴起的新诗以自由解放的诗风开拓了诗歌艺术的新天地,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与诗作。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简单地强调直抒胸臆及散文化,日益减弱了它的诗的特质并流于直露疏浅。如何克服这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作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上承古典余泽,下启现代诗风,以其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的拓展架起了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桥梁,实现了象征主义的中国化,其影响巨大而深远,本文从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自由和谐的优美音节、诗歌中运用散文化的手法。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词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弄清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探寻 ,理解其精神处境 ,应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和流浪之间、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来阐释戴望舒对精神旨归的关注和冲动 ,从而了解戴诗迥然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章对诗集《望舒草》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主题,艺术技巧和风格。主要以戴望舒“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思路和依据,认为《望舒草》所收41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归融为社会人生,爱情,生命与哲学思辨思类。《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征艺术是通过戴望舒对“淳朴与微妙”的诗歌特质的极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独特的“忧郁”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最早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引介到中国,并把理论付诸创作实践.李金发的诗很大程度上是对法国象征派的机械模仿,虽然其中也有中国古典诗词的痕迹,但二者的糅合很机械,缺乏自己足够的消化和创造,许多作品由于过于骛新而流于怪诞.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则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发展的路子--在中外诗歌传统的交融与碰撞中坚持独具个性和民族特色.本文试通过对李金发和戴望舒诗歌艺术手法的论述,探讨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移植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新诗指有别于古典诗歌,用白话文形式写作的诗歌。新诗革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沫若、胡适、冰心、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诗作在当时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又开启了诗歌的新方向,涌现出舒婷、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其代表作《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学习过法语,后到法国留学。因此在戴望舒的诗歌中有着诸多的法国诗歌元素,法国象征派诗歌注重暗示,情感通知的挪移,物象的朦胧不定都在他的诗歌中表现的较为明显,同时在继承法国的象征派诗歌的同时,戴望舒在其诗歌中融入了传统诗歌的元素,例如中国诗歌中的含蓄蕴藉,话外之音,抽象美等,在这种融合中形成了戴望舒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管早期诗歌,还是中后期诗歌,戴望舒始终没有忘记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重视运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方法、习惯意象。再加上戴望舒学贯中西,自然就成功地将西象征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熔为一炉,创作出中国气的现代诗歌。本文将以戴望舒诗歌的朦胧美和口语化的语言来探析文化心态视域下的戴望舒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0.
<正>戴望舒是我国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著名诗人,他遗留的90多首诗作皆是我国诗歌文化的瑰宝,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还借鉴了法国象征诗派的韵味,突破了诗歌创作在语言上的限制。因此,戴望舒又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代表,在现代诗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代表作,其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