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孙中山向西方寻求的真理是指在中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化: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伴随着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产生了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三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扼要分析和论述了20世纪世界主流教育思想演进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简略展现了一百年来教育思想领域取得的重大显示了20世纪是教育科学空前繁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的时代 。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总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理论队伍一经产生,便在思想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思想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中国型古典经济思想消亡,西方经济思想传进中国成为主流经济学;50年代初期,西方经济思想退出主流经济学的地位,让位于从苏联传进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逐渐活跃,可能若干年后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居于主流经济学的地位,20世纪中国经济学研究取得4个重大成果:⑴把从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定性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  相似文献   

6.
雷鸣 《历史学习》2003,(10):12-12
上个世纪初,中国人出国留学盛极一时,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的主要去向(部分青年留学英、德、美、比、法、奥、俄等国,但人数较少,且多是官派留学生,1909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庚子赔款,清政府以款额逐期派学生赴美,留美学生有所增加)。19世纪末全国留日的学生不过一、二百人,而1903年就高达1300多人,1906年迅速增至一万二、三千人。留学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时尚呢?一、路程短,经费省,回华速。与留学欧美各国相比,负笈东航的路费和学习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往返日期可缩短一倍。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留学生)经济负担大为减轻。二、文字接近,课程速成。…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育是中学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课程设置、教材编纂、教法更新三个方面对近百年来中国中学的历史教育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中国中学历史教育的利弊得失。认为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根据创新教育的理念,采取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付文珍 《考试周刊》2012,(63):168-170
学分制在20世纪20年代曾在我国的中学风光一时。中学学分制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最终确立的,它经历了发轫和试行、确立和推广及逐渐衰微并最终取消三个历史阶段。学分制在中国中学里只存在短短十年就仓促退场,这与它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密切相关。对这些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与反思,无疑可以为当前中学学分制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回顾一百年中国历史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1)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和宇宙星系一体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有决定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有决定作用。(2)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越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只能说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越是在更广泛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3)地理环境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影响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一方面直接影响民族性格,造就文明的差异,这两者并不冲突,这更能体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严复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认为20世纪初中国的大患就是贫穷,这种认识切合实际。他主张路矿商办,引进外资,干路国有,有利于本国经济加快发展。他预见到清政府滥发铜元的种种危害,在近代货币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教育期刊的历史大致经历发轫、诞生、初兴、繁盛、波谷以及恢复和振兴等曲折发展过程。1901年创刊的《教育世界》标志中国教育期刊的诞生。此后,教育期刊经历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进入数量繁盛期。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相继爆发使教育期刊数量陡降,进入波谷。1949年起,教育期刊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要重点掌握这些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认识与理解这些成果是中国近现代先进阶级及其杰出代表依据中国实际,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面对的若干现实问题,探讨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从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社会功能、民办高等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学术环境、校长、吸收外国经验、优良传统等方面论述了历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编纂学由传统的编纂体例和编纂思想向近代史书编纂体例和编纂思想过渡,呈现中西体例和思想互动融合的局面。一方面,传统的编纂体例和思想仍显示出卓越的生命力,出现了对传统历史编纂学进行反思和实践的倾向;另一方面,章节体迅速成为历史编纂中最重要的编纂形式,主宰中国历史编纂的语境,20世纪史家在这样的历史情势下,建构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尝试和努力就显得尤为可贵,他们赋予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独特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形态走向成熟的时期,该时期文学理论形态大体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大类型,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是这个时期的理论主潮。  相似文献   

17.
论20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改革是20世纪中国教育的主要气候和基本内容,是中国教育事业存在和发展的一以贯之的根本特点之所在。文章作者对这一持续了百年之久的中国教育改革从其因由、基本过程和主要经验教训等方面作了宏观的岛瞰式的回眸、考察、探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位诗人,他的思想包含有儒、释、道、纵横等等诸多成分,而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点,他的思想渊源和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长期以来,学界就这些问题做了不少宏观的研究和微观的探讨,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为此,对20世纪大陆学界关于陈子昂思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和简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史研究在上个世界孕育与诞生后,经历了短暂的成长与发展时期,不久便进入了一个徘徊与彷徨,停滞与曲折的阶段,80年代后获得了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化史研究在近百年的在程中华 成就是辉煌的,其不中 明显的,这为新世纪的化史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文学在其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后的这种价值选择,完全是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思想行为,尽管这种选择的背后学有着更为深化层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但主要所反映的还是中国人对于现代社会前景极度渴望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然,中国现代作家也必然要对此付出自己应付的历史代价,文章的主旨,就是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史历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