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凸显、教学质量下滑、资源分配不均、与社会体育融合不畅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出应通过优化“课程资源”供给,优化“人才资源”供给,探索“有偿体育服务”供给,优化“理论知识”供给,建立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制度”供给,突出“信息”供给来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供给侧改革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经济领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经济领域兴起了供给侧改革的热潮。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其他领域也在经济领域的影响下开展了供给侧改革。其中,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对供给侧改革极为重视。通过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供给端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进行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效能,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运用“三圈理论”,从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对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效能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资金、人才和物力要素不够,社会力量和老年人参与度不高,要通过塑造愿景、发展能力、争取支持扩大“耐克圈”,最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效能。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机会供给数量不足、产品或服务供给质量不佳,无法满足高等教育需求.从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来看,高等教育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个体之间具有多重利益诉求.利益诉求的矛盾与冲突提供了高等教育供给制度创新的动力:坚持利益均衡原则,搭建利益协调平台,探索政府“元治理”下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架构普及、开放、终身高等教育模式以维护个人“根本利益诉求”,还要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拓宽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供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对高等教育供给的内容进行分类,从而多方位、深层次地掌握高等教育供给理论。文章在厘清高等教育供给主体构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供给进行了分类,并从需求层面对划分后的高等教育供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隐匿着供需关系的变迁。高等教育供给经历了以调整重 建为抓手的恢复供给、以启动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初步供给、以扩张规模为重点的全面供给、以发展内涵为目标的规范供给四个阶段,体现出供给理念从工具价值优先到基于本体价值的融通、供给主体关系从政府主要供给走向多元主体共存互生、实际提供能力由扩大体量的外延式供给到完善体制的内涵式供给、政府协调服务品质从教育管理下的无限政府到教育治理下的宏观指导、学校运行水平由泛行政化的实践逻辑到制度化的学校自治五个方面的变迁逻辑。高等教育供给只有坚持两种价值交相辉映的高等教育供给理念,构建多元主体互生共赢的高等教育供给格局,形成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品质,彰显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高等学校供给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对更美好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营利性大学的出现,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大学和社会两者间关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提出了对“大学”内涵重新解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丰富知识。在此基础上,在正规的国民教育序列之外,兴起了私立性质的营利性大学。文章主要从营利性高等教育的供给角度研究其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使用统计和计量回归的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现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对我国中长期(2012~2020年)高等教育经费的供给能力和潜在需求进行了预测。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1)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既没有达到经济发展所应有的供给水平,也没有满足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需的基本需求;(2)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公共高等教育投资比例2012年可以达到0.81%,2020年可以达到0.90%;(3)从必要需求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均公共经费指数2012年应该超过70.0,2020年应该超过53.6。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教育对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俱增,教育领域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扩大教育有效供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从教育有效供给角度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等进行分析和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以生产-消费为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供给中的教育消费者选择制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教育消费者对高等教育消费存在着选择空间,但是教育消费者的选择是失灵的,这种失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教育消费者选择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做到对法律的有效运作,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对这种资源进行配置。用“供给——需求”的方法对法律的供给因素及供给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法律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政治、既存法律制度、法律价格、法律生产成本、法律供给技术水平、法律社会福利等,而供给模式主要集中在强制性供给和诱导性供给、粗放型供给和集约型供给之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志愿供给是不同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第三种公共品供给方式。在美国,社会的慷慨捐赠、政府的政策激励、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体制等为面向退役军人的高等教育采取志愿供给的方式提供了可能。美国高等教育借助由社会组织负责“供应”、校企合作共同“生产”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等构成的志愿供给结构,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志愿供给在帮助美国退役军人成功融入校园生活、实现就业的同时也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固有缺陷。为此,建议我国面向退役军人的高等教育采用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供给和谐共存的复合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呈现出数量供给日益增加、区域供给分层化、形式供给差异化、类型供给复杂化、层次供给多元化、专业供给动态化的状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供给侧也存在一些问题: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优质供给数量不足;供给结构有待完善,城乡供给与区域供给不均衡,专业供给有待调整;供给质量需要提高。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缩小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促进高等教育区域供给的平衡;加大农村家庭子女就读重点大学的比例,推进高等教育供给的城乡平衡;调整层次结构供给,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形成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4.
随着供给侧改革这一新的改革理论的提出,我国经济领域掀起了一股“供给侧改革热”的浪潮.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也应该重视其供给侧改革.研究从成人高等教育的供给端出发,分析了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供给端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两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强调办学定位的职业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供给质量,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输入合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进行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分别是供给提供者、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个人来进行提供.而具体能够提供哪些公共体育服务,而是根据社会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具体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也是通过政府的供给、市场操作供给和志愿志愿供给三种渠道.  相似文献   

16.
试析河南高等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目前还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较低、供给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河南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清楚地认识、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出发,讨论了呼和浩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旅游公共信息供给主体职责不明确、提供的信息内容不全、更新速度慢、信息缺乏准确性以及供给的途径单一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从总体战略和体系建设两个层面上对旅游公共信息供给服务给予优化,建立一个层级明确,便捷高效的旅游信息供给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众通过以手投票或以脚投票两种公共选择机制进行高等教育供给决策,对公立高等教育供给的区域差异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公共选择的角度研究美国公立高等教育供给行为,对我国各级政府明确高等教育供给责任,缩小高等教育区域差距,减少效率损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破解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的难题,必须对高等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强化创新。从理论上探寻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和优化知识生产,从体制和管理上重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从要素配置上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局面,进而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位的问题,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