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相应的人的形象常常是每一文化领域形式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它意味着教育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直观。而教育目的则是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理想的人之形象。然而,当前教育目的的笼统、片面,使得教师们无法建立起相应的、理想的受教育者表象,造成实践混乱不堪、各行其是。通过对人的三种基本形象的分析表明,教育目的应该弃抽象而求直观,整合统一人的社会性、个体性于个性生成之中,从而构建起丰满的、清晰的个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姬焕芳 《文教资料》2007,(29):73-74,60
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目的理想与实践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矛盾。本文剖析了这种现象,论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应具有的良好状态,并提出了克服恶性背离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需要新型教师。本文从教师形象的内涵、形成等角度对教师的理想形象作了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的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甚至不同阶层、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或许各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一般说来,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或多或少同“教育”内涵普遍性的变化相关。这倒不难理解。惟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研究,迄今大都偏重于这种或那种“教育目的”的理解,而对“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人的主体性问题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教育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受教育者不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性,在教育目的中也具有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主体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实现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受教育者在实现教育目的的同时达到自我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目的中的主体性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它需要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施教者、受教育者自身来共同培养与弘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 - 1903)的一句名言.它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尘,无论对何种教育而言,其真理的光辉都显得更加灿烂.品格,指人的品性;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品行是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受社会道德、生活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体现个人道德面貌的表征.(《辞海(第六版)》)教育活动总是具体的,而各种具体活动归结到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品格的形成,提升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尤其是道德修养,使他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8.
魏荣华 《福建教育》2007,(12):15-16
“读”字经。读书是点亮教育理想的火把,让我们心明眼亮、气定神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说,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们教师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坚持每天不问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从“经师”到“人师”之间只有一座桥,它的名字叫“读书”。教师应该读教育经典名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卢梭的《爱弥儿》。用心读经典,就如同聆听大师真诚的教诲。由此,我们就可以走近大师,走近真知灼见,逼近教育的本质。大师的智慧足以吹开我们眼前的迷雾,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安抚我们躁动的心。  相似文献   

9.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之背后所希冀的目的:建设真正民主主义社会,完善人的自身,使人自由幸福地生长、生活,实现人与社会一切的和谐。毋宁说这是一部分人的一个愿望,现实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包括文化教育的多元与矛盾,决定了一个实然的状态:人类没有共同的教育目的。企图即刻给定一个大众的教育目的恐怕是徒劳的;但我们可以在尽可能高尚的理想的指引下,助益于教育、社会与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哲学指导下的"人之生存"要求教育必须摆脱工具性、功利性的异化现象,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的奴役,注重人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与生命个体的融合,使教育真正由人之生存中的"谋生"手段变为引导人"乐生"的一种方式。"人之生存"语境下的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即教育的发生与作用都应从促进作为生存个体的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者其他附加功能的实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其应然状态,并且不论在何种社会中都能发挥其作用———即促使个体由自然走向自觉自由,成为创造性的存在,成为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教育目的说的讨论是正当的吗 (一)“教育目的”的语言学误用及其澄清 在教育研究中,不仅问题意识的萌发是重要的,而且问题的提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准确地提出时,对它的解答才是可能的;如果它在表述上就是错误的,其结果是不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会把关于它的讨论引导到完全错误的道路上去。当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提出“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实际已经踏上了错误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越来越为过多的现实功利要求所困扰,教育的高雅也正逐步让位于需求的庸俗这一情境中,人们曾经有过的教育梦想和人生追求也大多难以寻觅。这样说,对于我们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来说,也许并不公平,对于我们期待已久的理想教育来说,可能也算不上公正。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在现实教育的土壤中追寻理想教育的人们存在!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人趋向完善,完美,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人的主观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邓艳  朱方长 《教育导刊》2004,(21):12-14
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应具备五项特征:了解学生,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有原则;要求严格,负责任;能力强,有风度;品德高尚,谦虚善良。并且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理想形象要求更高。因此,初中教师应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12,(24):F0002-F0002
本书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古今中外生动的教育事例恰当地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简明扼要,激情盎然,其弥漫着一个教育者对理想教育的幢憬和期待,其从理想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和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没有空洞高深的理论堆砌,完全是作者所见所想所思所感,用一个教育者的眼光来看现如今的教育,用诗意的文字来呼唤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孙萍 《文教资料》2012,(26):69-71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孟学派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概括,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体系相当完整的教育文献。《学记》多方面的论及到理想教师的形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记》中多汲取营养。本文即就《学记》中理想教师形象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本身素质养成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应具备五项特征:了解学生,和蔼可亲;热爱生活,有原则;要求严格,负责任;能力强,有风度;品德高尚,谦虚善良。并且高年级学生对教师的理想形象要求更高。因此,初中教师应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朱菊雪 《福建教育》2007,(12):17-17
教师的教学生涯,就是不断追求教育理想、享受教育理想、实现教育理想、创造教育理想的过程。我们无数可敬的教师正行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路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提到“教育”时,一般是指狭义上的教育,即把其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内。个性化教育也不例外,它也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视点而展开。因此,它的实施策略主要指学校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的策略,即内部策略。但是,由于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密切联系,受二者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放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说,学校教育更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有必要简单勾勒一下学校系统以外的策略: 1.“三教”统筹安排,协同发挥教育功能 在这里,“三教”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