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瞿先飞 《学语文》2013,(2):50-51
托马斯·曼曾在《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尽管这疾病是那样威胁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智力,他的智力,他的天赋却是和这疾病紧紧地联在一起并且染上它的色彩……这一切也都与他的疾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疾病是生活中人们较为回避的话题,但它对人的生活的影响却并不因我们的回避而消失。在文学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作家对疾病话题进行了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不同的疾病叙事,引进了社会对疾病问题的审视。本文着重分析“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和“文坛病人”贾平凹作品中的疾病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3.
残疾是史铁生小说一个无法绕过的主题。他将残疾比喻为一种局限,并将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指向文革。作者内心荒凉的碎片化作絮絮叨叨的残疾书写。"残疾"在史铁生文本中充满隐喻意味,通过不断地书写以探寻个体精神上的解脱。史铁生为"残疾"开出了治疗之方,并试图建构残疾人世界是由爱和宽容构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将生命当作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的残疾超越。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创作心理是一个自然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他的生存环境、性格、爱好、人生际遇以及审美追求等因素的影响。自卑是他心理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贾平凹在超越自卑过程中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他的小说文本的生成动因,也是我们打开其文学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先唐文学中的疾病描写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拓展了文学表现世俗生活的疆域。在先唐文学中,"疾病"作为令人厌恶的事物被附加以社会文化的意义,成为一种修辞手段与言说方法,被广泛运用。时代流行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带来世事无常、生命飘忽的恐惧,它极大地震撼了作家们的心灵,在先唐文学中留下了明显的烙印;个体疾病通过影响患病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使其作品表现出病态的心理、沉郁哀伤的感情基调和疏离现实、养生葆身的思想旨趣。先唐作家继承了远古巫医精神治疗的传统,以文学作品疏导情绪、化解忧愁、慰藉心灵,取得了良好的"精神疗效"。  相似文献   

7.
吕鹏娟 《文教资料》2008,(17):20-22
作为对传统话语模式的反动,寻根文学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造性的文化资源和话语空间,但急于求成的心态和理论建设的缺乏又先天注定了它的没落,而史铁生以其从容、孤独的创作心态和对人生困境的不懈追问,对寻根文学做出了有益的填补.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关于冰心的文学创作,长期以来,研究界普遍认为这不仅冰心幸福优越的家庭条件有关,同时也与其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有关。然而,在笔者阅读冰心、走近冰心时,发现了影响冰心文学创作的另一隐性因素——疾病。对于冰心来说,她的创作和疾病有着紧密的关系,换句话说,疾病对冰心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体现在冰心的个性及创作灵感、题材的开掘乃至艺术风格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把柳永放到自己生活的时代,从与晏、欧、苏等的比较中来评估柳词“俗”的内涵及价值,特别是从宋学的实际演进来反照柳永所俗何为。  相似文献   

11.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12.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记忆与印象作为史铁生的写作之源,经历了极限体验、反思生存、通过写作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把记忆与印象作为写作之源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记忆与印象"作为史铁生的写作之源,经历了极限体验、反思生存、通过写作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把"记忆与印象"作为写作之源的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前后崛起的西部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其价值在于它既丰富和充实着新时期国内散创作的内涵。同时又在证实着同一时态背景下内地散即主流散的存在。作为创作主体,贾平凹为标志的西部散作家有许多共同创作特征,严肃真诚地创作、展示地域风情世相与民族历史化、关注人生和探讨生命、普遍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厚大气。这些恰是构成西部散独特格调与美质的基础,同时作为创作操守与把握生活的艺术精神,也对新时期散创作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及其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毁誉皆有,纷争不断.然而,饱尝艰辛和辉煌的贾平凹,对文学的热望始终不改.其人多才多艺,素有怪才和鬼才之称,其作波谲云诡,气象万千,是中国文学文化进程中的重要收获.贾平凹及其文学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寻根文学、"三农"文学、先锋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作家的世界水平.贾平凹及其文学激发起了陕西、西部乃至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热情,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贾平凹及其文学的研究(简称贾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一门显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有必要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7,(5):28-32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为日本翻译界人士接受并译成日文,但日本学界对贾氏及其作品的反响有限,现有研究主要围绕贾平凹作品主题与创作目的、叙述方式等展开。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废都》代表了贾平凹创作视线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兴》对农民形象的塑造跳出了闰土形象;贾平凹的创作有表现"残余与消亡"的趋势,其叙述者具有超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大江健三郎和史铁生都是有着浓厚哲学气质的小说家,文章通过两人对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以及各自所寻找的拯救之路的异同进行比较,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卓越文学家对人类共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