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第25页是这样分析的: 夔,读kui,上倒“八”,中“自”,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六二年版(以下简称“初版”)第345页,在注释《老子》第二章“音声相和”一句时说:“音,单音。声,和声。”第909页,在常用词“声”字下辨析“声”和“音”的词义时又说:“‘声’和‘音’是同义词,但是有相当大的差别:‘声’往往指一般的声音,‘音’则往往指乐音。……在音乐上,‘声’和‘音’也有分别:声指乐音的高低旋律,音指各种乐器的配合。所以老子说:‘音声相和’。”  相似文献   

3.
范建国 《语文知识》2001,(12):28-29
谢质彬先生《“新发于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以下简称谢文)认为:《庄子·养生主》中“刀刃若新发于硎”应解作”刀刃像刚从模子里取出来的一样”,即训“硎”为“型”,训“发”为“开”。其“后记”里还断言:“‘发’字从无‘磨’义。”我们以为其说虽新,然欠斟酌。“发”字固然多作“开”讲,然而不能以此就断言“‘发’字从无‘磨’义”。“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字正作“磨”解,古今《庄  相似文献   

4.
某报1998年3月22日第2版,有一篇题为《聆听时代的蛋音》的文章。其中的“蛋音”应为“是音”。爱,《辞海》注:“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天巡空虚者……闻N足音是然而喜矣。”’(198年版缩印本第2211页)/现代汉语词典》亦注“天然”:“(书)形容脚步声:足音一”(199年修订本第IO39页)。懈》文第1段说:‘海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声音。在文学这个大家族里,真正能承担起记载‘时代乏声’使命的,当愿报告文学。”“是个’与此中的意义相合。蛋,古书上指蝗虫、蟋蟀、百足虫(即“马陆”)等动物,或作恐惧义(《辞海阳上第…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雀东南飞》有这样的诗句:“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句中“六合”指什么?课文注释是:“古人迷信,婚嫁要选择‘良辰吉日’,表示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合,叫‘六合”’。这样解释“六合”是不准确的,其实这里的“六合”与天干无关,也不是年、月、日地支都相合。这在《辞源》中有明确的解释。何谓“合”?古代命理及择吉书作这样的解释:“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和,其气自合”。按此说,“合”就是阴阳相和谐的意思。阴阳五行说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属阴阳及五行,论其相生相克,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者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六者属阴,以一阳一阴相配,就有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共六对,故称“六合”。天干十位可配成五对,称“五合”,所以说“六合”与天干无关。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之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誓,似应作‘諐’。諐,古‘愆’字。諐违,过失”。究查课本注释的依据,不外如下:纪荣舒《玉台新咏考异》:“誓违二字,不可通,疑諐违之讹。諐尤‘愆’字”。闻一多《诗选与校笺》:“纪说是也,今握正。”余冠英《乐府诗选》、“誓或疑是‘諐,字之误,是古‘愆,字,过失也。‘违’也是过失。”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一):“‘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同qian,同‘愆’。‘愆违’,过失。”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也认为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女儿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问我小说中所说的那种喜欢偷吃西瓜的猹是什么动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也不清楚。事后查了有关资料,才有了答案。《现代汉语词典》“猹”(音茶)字条这样讲:“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辞海》的解释是:“獾类的野兽。”鲁迅在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鲁迅先生一向治文严谨,为什么会生造出…  相似文献   

8.
“神”字的本义是什么?作何解释?争论不一:《辞海》、《辞源》、《康熙字典》都说:“‘神’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特别高超或出奇,令人惊异的;精神;姓。”《说文》则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是形声字。而近代人从殷墟甲骨文中发现,“神”字的示旁从不,“不”,音  相似文献   

9.
去年第3期《中学语文》19页《释“水石相搏”的“相”字》一文的作者释译了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中的“相”字。原文中释道:“‘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甸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这么讲是不符合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的。在学习苏轼《石钟山记》之时,也曾怀疑“相”讲成“互相”是错误的。但通过老师的解答和自已的思考,始觉我的疑惑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犬部》云:“,犬走臾,从三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表远举兮云中’,正注:‘系,去疾克。’《尔雅》‘扶摇谓之愈’,作此字。”《说文解字·分部》又云:“众,火华也,从三火。”段氏云:“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如曹植《七启》‘风厉森举’,当作“须举’。班固(东都赋》‘联炎炎炎’,当作‘森莱炎炎’。王选日:‘森,去疾克也。’李善注见不别二字。”今按:段氏议“古书‘众’与‘轰’二字多互讹”,言之有理(见后),但其书证却似有疏失。检《文选·七启》本作“风厉…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今年第二期《离·儸·罹》一文认为“‘罹’是‘儸’的简化字。”这种看法缺乏根据。“儸”,《康熙字典》:“从音砢,懡儸,渐也。”《中华大字典》:“音砢,懡儸,渐也……又少貌。”旧《辞海》:“罗我切,哿韵,见懡儸、(酉麻)儸条。”查此二条,均注为“渐”,后者又释为“稀疏貌”。“罹’,《康熙字典》:“音离,……古多通用离,……遭也。”《中华大字典》:“音离,遭也。”旧《辞海》:“罹,音离,遭也。”“儸”“罹”二字,三种工具书均无“简繁”之说。“儸”,音luo,义“渐”、  相似文献   

13.
这天,“巳”、“已”、“己”三兄弟碰巧遇到一起,真是难得,于是拉起手聊个没完。只听老三“己”说:“两位兄长,小弟我在外多年,如今本领高强了许多,光用我来组的词就有‘自己’、‘己方’、‘舍己为人’等等,大哥,你能行吗?”大哥“巳”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好呀,刚出去混了几年,翅膀还没硬呢,就想飞。刚要发作,转念一想:哎呀!自己虽然是大哥,在地支中也居第六位,但若用来组词也只有“巳时”一个,怎么能比得过三弟呢?不行,得想个办法。于是,他眼珠一转,比组字!对,用我做偏旁所组的字可多了,三弟保准比不过。于…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今年第1期刊出《“秉烛夜游”中的“烛”是蜡烛吗》一文后,涟水县西安小学左昌富老师在来稿中引《中华成语大辞典》中的解释,“烛”是指“蜡烛”;又说“‘烛’字产生较早,小篆中就有”,“‘炬’字产生较晚,东汉(44—220)初年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才有。”“可见‘烛’和‘炬’至少在东汉初年使用上就有分工了。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东汉初年就有蜡烛了。”  相似文献   

15.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6.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7.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18.
左、右二字都可以用作姓氏。1985年第6期《文史知识》在《尊左与尊右的源与流》一文中,曾有“中国姓氏有‘左’而无‘右’”的说法,但实际上我国用“右”字作姓氏的,比用“左”字的还要多。例如:①右汉有右公弼,宋有右嘉祥(见《万姓统谱》)。②右公卫右公子之职,后以官为右公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③右尹楚公子辛为右尹,子孙氏焉  相似文献   

19.
一、《“策勒”不是“记功”》之商榷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往《木兰诗》“策勋十二转”句为:“记功很多次。滚动,记功。转,次的意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4期所载蒋自然《“策勋”不是“记功”》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蒋文在叙述了北田军阶和唐朝用阶之后得出结论:“这种军人升迁制度叫‘策勋’”。“策勋,不能“从‘策’和‘勋’两个字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策动’不是‘记功’”,“‘策动十二转’应为‘提升很多级’,而不能解释为‘记功很多次’”。用以为军阶与动阶应届军制,各朝军制有异,而军阶与动阶也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中的“兮”字,原是楚国的方言。郭沫若《楚辞·离骚》注译:“‘兮’,古音读‘啊’”。孔广森《诗声类》云:“‘兮’,古音当音‘啊’”。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各类古典文学选本对“兮”字的注解,都依照他们两人的说法,注云:读“啊”或“呵”。如新近出版的程嘉哲《九歌新注》云:“把其中(指《九歌》)的‘兮,字都按古音念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