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记录的结果应该是他们亲自探究获得的、有价值的结果,并且结果的记录应实事求是,避免把假想当作研究成果记录,而且应该避免夸大其辞、任意更改结果,不管是成功的结果或是失败的结果,都应要求学生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
花开的理由     
有两朵花开在一起,其中一朵能结果,一朵不能结果。一天,能结果的花对不能结果的花说:"你明知自己不能结果,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3.
结果加重犯有四种组合模式,其中只有"基本犯故意+加重结果故意"的模式具有探讨未遂问题的必要。结果加重犯存在未遂的两个基础是其犯罪构成的独立性与重结果在构成要件中的地位。其未遂形态具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基本犯的结果发生而加重结果没有发生的,另一种是基本犯的结果没有发生而发生了加重结果。  相似文献   

4.
有过程就会有结果,没有结果或者失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结果,不经历过程就不会产生结果,因此徐斌老师的"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结果"和秦文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观点是相通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过程" 是因,"结果"是果,"过程"与"结果"孰重孰轻,这是一个伪问题。新课改以前,其实也会重视过程,说"重视"结果,是因为由"结果"这个事实可以追溯分析"过程"这个观念,完善"过程",是为了获得更丰硕的结果。现在我们更多地强调"过程",是因为"结果"尚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强调"过程"是为了收获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分则中结果加重犯的规定错综复杂,往往引起学者的争议和误读。对结果加重犯的解读不单要从法定罪刑梯度的外在结构入手,还要看其是否符合结果加重犯的本质。基于结果加重犯的本质,结果加重犯可分为纯正结果加重犯与不纯正结果加重犯。  相似文献   

6.
生物实验结果是科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来源 ,其表达、交流的形式和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无论是论文交流的需要 ,还是在指导学生第二课堂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都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讨论的实验结果是广义的 ,包括实验结果、科学调查的结果、资料统计分析的结果、科学综述的结果。1 呈现生物学实验结果的原则1 .1 科学性和准确性原则 生物学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包括 :得出实验结果过程的科学性和呈现、表达实验结果过程的科学性 ,本文主要讨论后者。在常见的生物实验结果表达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  相似文献   

7.
摘 要:通过对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情境风险性与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判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情境风险性与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有显著影响。一般情境中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风险情境;积极结果预期下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消极结果预期;(2)结果预期与情境风险性存在交互作用。在一般情境中,积极结果预期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消极结果预期;风险情境中,结果预期对助人意愿没有显著差异;(3)道德判断不仅调节情境风险性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也调节结果预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氏花 《文教资料》2014,(36):163-165
本文就从结构和意义两个角度对结果补语进行对比,文章发现汉语的结果补语和越南语的结果补语有同有异。汉、越结果补语具有共同的结构形式,充当结果补语成分都是谓词性结构,而充当述语的主要是动词,不同点是:在结构上,汉语的结果补语连接很紧,而越南语的结构关系很松散。在语义上,汉越结果补语都能表达程度意义,而越南语结果补语的程度意义只是结果补语的一种引申用法,或者程度色彩是附加在结果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结果加重犯构成要件的把握入手,较为详尽地考察了学界关于结果加重犯未遂形态的争论,在此基础上对结果加重犯存在未遂形态的观点作出辨析,认为基本犯罪未遂加重结果已发生和基本犯罪既遂而加重结果未发生两种类型都是结果加重犯的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10.
李登峰 《华章》2008,(20):55-56
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有无未遂形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争,本文认为,对于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应从结果加重犯的构成要素入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登峰 《华章》2008,(19):55-56
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结果加重犯有无未遂形态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争,本文认为,对于结果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应从结果加重犯的构成要素入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罗婷 《考试周刊》2012,(46):177-179
学生评价就是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解释、反馈与运用来促进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善,从而凸显评价的价值。要挖掘出学生评价结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就必须充分揭示学生评价结果处理中存在的对评价结果分析表面化、对评价结果的时效性不够重视等突出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寻以上评价偏误的成因,在进行有效反馈评价结果时要如何深入分析评价结果、高效地利用评价信息,使评价结果更优化。  相似文献   

13.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犯罪,与犯罪停止形态没有直接关联,立法规定结果犯体现了结果无价值的倾向;我国刑法理论的结果犯是指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标志的犯罪,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犯罪类型。结果犯的结果,有的根据法规范特征可以得到简明判断,有的需要进行实质的犯罪论解释。结果犯作为行为犯相对应的犯罪类型,只有犯罪成立与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之分。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多变量情形下的非线性积分不等式,和已有的结果相比,该结果不受函数单调性的限制,从而把Cheung和Ma的相关结果作为本文结果的特殊情形,并将结果应用到证明偏微分方程解的有界性上.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恰当地运用假设,可以使问题的解析过程简捷,从而得出正确结果.假设法解题的一般步骤为:假设→应用假设→得出中间结果→分析中间结果→得出正确结果.在不同的问题中,可选择不同的假设方式.一、对物理结果进行假设在只讨论问题的定性结果,且结果只有两三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从选择合适材料,清晰呈现探究结果;转变组织方式,正确判断探究结果;做好数据统计,科学认识探究结果;做好实验总结,理性分析探究结果;补充活动内容,适当外延探究结果等角度阐述结果与过程并重是初中生物探究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根据意义可以把结果补语分为三类:状态补语、评价补语和完成补语,并分析了"出"作结果补语的所占比例大于"成"的原因:"出来"表示动作完成,兼有使一种新的事物产生和从无到有的意思;而"成"可表"成功、完成、实现"或"成为、变为"义,所以它不仅能带结果宾语,还可带受事、施事等类型的宾语,这就决定了用"成"字难分辨结果宾语与非结果宾语。最后阐述了结果补语的作用:不仅表示动作本身的结果,还能指向宾语;有的是宾语发出的动作,有的是宾语所呈现的状态;有的补语不但表示宾语的动作和结果,而且还带有强调结果已经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学生评教价值的文献,提出学生评教结果定性价值概念,探讨学生评教结果定性价值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理,将学生评教结果定性价值分为结果定向价值和功能应用价值;深入分析结果定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论证结果应用价值的具体表现,以及现实中功能应用价值发挥的条件局限性,合理发挥结果定性价值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是指由动词与结果类成分非常规组配,表达动作结果非自主地偏离语境中某种预期的语言表达式。虽然造成反预期结果的动作或行为是主体有意实施的,但反预期结果的出现却是主体无意使成的。该类表达式中,动词与结果类成分是一种有标记性组配,动作结果违反的主要是一种社会规约性预期。我们可用"非自主损益"来概括该类表达式的表义特点,不过动作结果以"损"为主,不仅是一种反预期结果,也多是一种反期望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结果补语是汉语特有的句式,因此也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初级阶段留学生精读课结果补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六大问题:对结果补语本身意思的理解有困难;句型上用错;漏掉结果补语;漏掉结果补语后的其他必要成分;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混淆;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混淆。此外,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并尝试性地对教材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