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布鲁贝克的“个人自治”观剖析马加爵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其犯罪的本质原因在于他个人丧失自治,没有定好自己的位,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管好自己的人。考生加强自治是防范“马加爵案件”发生的根本手段之一。全人教育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前提,学校的道德引导作用是考生“个人自治”的保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考生“个人自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春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5月16日,江西又发生了一大学生提刀砍死、砍伤数人的悲剧。以我们的评判来看,初中获全国奖励的马加爵,以高分进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无疑属于“优生”,但是“问题优生”。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一个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优生”的关注。近年来,“差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马加爵事件”是警钟,它的声音至今回荡在教育界,大讨论大反思席卷大江南北。可以说,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不仅是马加爵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教育界的悲剧。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成绩.看重一个个无生命力的分数,而忽略了活生生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致出现一些青少年成为“有才无德”的人。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15号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惨案”震惊了全国,尤其是高校。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广西籍学生,他于2004年2月13-15日先后用钝器残忍地将同宿舍的4名同学陆续杀害,令人们感觉不可思议。也引起人们深思: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底抓的怎样,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马加爵谋杀案”终以马加爵落网并被判处死刑而告终。但事情并未结束,它留给我们颇多值得思考之处:为什么一个“从小品学兼优”的可造之才会沦落为杀人犯?它究竟给我们敲响了什么警钟?……  相似文献   

6.
杨文荣 《成长》2005,(6):22-24
2004年6月17日,随着一声正义的枪声,马加爵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历程。社会各界拍手称快。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马加爵“最想对亲人们说声对不起”那句忏悔的话,使我想起了自己。我想起了5年前自己经历的那血灌脑际、杀念填胸的时刻。要不是父母那封及时的家书,我早就是犯下几条人命的凶手了,“马加爵”早就是我了。  相似文献   

7.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6S):40-41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回答.给很多人以震撼,然而这种回答.又何尝不是当前很多教育的真实写照?很多教育在聚焦学生智力发展、知识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甚至成为抹杀学生生命活力的教育!马加爵的悲剧,一方面是他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轰动全国的“二-二三云大惨案”,以杀人罪犯马加爵被判处死刑而尘埃落定。然而,关于这个案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马加爵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马加爵不健全性格形成的原因。回想起2002年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以及从近来报端披露的在大中学生中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案件,我不仅想问,在这些案件中,作为学校、  相似文献   

9.
在马加爵临刑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当记者问他在行凶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杀害的是珍贵的生命,他回答说“我对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视,何况是他人的生命!”马加爵的这种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初春,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时过两年“,马加爵”案件本应尘埃落定,但青岛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洪峰自拍电视剧《马加爵》,又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思考。马加爵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不仅仅只有主观原因,也有大量的客观原因。被马加爵砍杀的四个同学长期看不  相似文献   

11.
马叙伦从"<说文>学"和"六书"说出发考察中国文字,"六书二系"说是他的理论核心;他通过实践分析认为俗字不合"六书","六书"理论适用于金石刻辞文字;并吸收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六书",阐释许慎的文字学思想.马氏的文字学思想固守传统,相对保守,但保守之中也表现出进步性,如"三书说"和语源学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曹参一生分为两个时期:一是随刘邦起事逐鹿中原,二是为相治国。作为名将,他功评第一,应有可歌可泣的地方,但司马迁忽略不计,把记事重点放在后期,原因首先在于他记事有自己的原则。其次是为韩信鸣冤,认为曹参真正功劳应在"萧规曹随",为汉朝振兴打下基础。再次是有意彰显汉初的无为而治,与《酷吏列传》遥相比照,针砭汉武帝的多欲政治。曹参清静无为并非保身,而是以进为守,在治理好朝廷中求自保。至于说他陷惠帝于无所作为,是无稽之谈,不值一辩。  相似文献   

13.
马相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性是贯穿马相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积极追求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是他晚年思想的鲜明特色;马相伯一生能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他思想的最大特点;他还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马相伯的思想从不同方面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略论《马氏文通》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马建忠除了总结汉语语法规律外,还不时地表露出他对语言的看法,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规律可寻;相对于其他语言要素来说,语法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语言有普遍性,也有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未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基督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马弦对哈代的宗教思想所作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哈代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放弃了对上帝信仰后创作的,其中既肯定人们对个人理想与权利的追求,又张扬仁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因此,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观,体现了祛除宗教神秘成分后的世俗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对满族作家马加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建国后的小说创作展开,对于抗战时期,也就是马加创作起步期的小说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的阐释。抗战时期,正是马加确立其创作取向的关键阶段,也是为未来蓄势的发轫时期。因此,梳理评价马加这一阶段的小说极有必要。总的来说,马加抗战时期的小说主要聚焦于反帝抗战和解放区社会矛盾的揭示,对于时代的脉动有着准确而切实的把握。同时,马加注重在乡土气氛中言说社会、时代生活内容。不仅注重农村背景性元素的植入,而且还特别倾向使用承载着乡土物质文化的民间语言,这极大增添了其抗战小说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17.
《白宫管家》以交叉叙事的方式书写了西塞尔·盖恩斯在种族主义语境中的摇摆人生,以及与之相随的柔软黑人性和坚硬主体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棉花田里的舞勺之年,未谙世事的西塞尔以反抗彰显着其黑人性;第二,私刑下的而立与不惑,失去父亲的西塞尔用忍耐守望着自己的主体性,尽量不谈政治;第三,后政治秀的耄耋期颐,失去儿子的西塞尔凭反抗坚守着长期以来其族裔所需的黑人性。实际上,这三段从反抗→忍耐→反抗的人生,是当时黑人在“主人”宰制下的策略生存,旨在以迎合语境所允许个体“奴仆”承载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守护集体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8.
马蹄疾是位又平凡又非凡的学者.他38年给后世留下500万字的文化遗产.马蹄疾一生治学非常认真,他不追逐新潮理论.他在鲁迅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史料收集考证.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治学是他的主要特点.他一生向往理想的学术环境,在苦难与艰辛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以"无欲"、"无情"、"无我"的醇儒作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确立起以"主敬"涵养和"穷理"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路向.然而,在他那凝重的理性背后,却难以割舍对洒落之情的向往.从朱熹对"曾点气象"的矛盾心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儒那深沉的价值关怀和飞扬的浪漫主义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