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那么,文学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学形态的不断扬弃。具体到中国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而且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转型,都带来了文学的转型,虽然其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朝着民主、自由、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画的现代化转型并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而逐渐形成异于传统书画的面貌,这种转型无疑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被迫回应和文化主动选择的结果。伴随着中国社会惨烈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书画分别走上了不同的转型之路,一是复古而求新,一是借鉴西洋写实主义传统,这两者都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现代化结果。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既是对社会的现代化或现代转型的积极回应,又是对这一进程的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学先驱们共同推进的白话文运动,为文学的现代转型确立了最初的方向和目标,即通过激烈的反传统的路径来实现现代转型;与之相应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西化”,西化与反传统相辅相成。革命化与政治化、大众化与民族化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另外两条路径。前者是文学对中国社会革命进程的回应,后者既是对革命化和政治化的策应,又是五四以来文学革命的延伸。中国文学的第一次现代转型,形成了文学的现代品格:精神取向上,以批判封建主义,高扬人的解放为特征;艺术形态上,建立起了现代的文学形态;发展方式上,以多元并举,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商业化倾向与文学现代化关系的考察,剖析了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的转型,重点揭示了商业化倾向对文学现代转型及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跨越;它提出了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变;它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社会意识之门,实现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完整转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的深层内涵是人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文化转型意味着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深刻变化,它直接制约着我们能否在实质上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文化转型应坚持尊重历史、传统重建、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我们的文化使命是努力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借助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来批判中国传统的人学观念,提出了现代主义的人学观念和文学观念,完成了人的第二次发现,确立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合法化、对野性的张扬和对超人意识的倡导来完善中国人已残缺的人性,为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现代化的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转型期。留学生是这一时期中国语言学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的现代化历程的主体运作力量。1.留学生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启动者和主导者,以留学生为主导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从文化体系的宏观角度而言,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生成点;从语言学的内在发展而言,它使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本体范围得以拓展,为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科学化提供了有利于转型发展的温床。2留学生根据汉语实际,参照西方语言学的体系构架,创建了汉语语法学等新学科,为完善中国语言学的体系建构作出了重大努力,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新学科进行系统科学构筑的开创者。3留学生的开创性工作.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中国传统语言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目的等方面都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从而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留学生是使中国传统语言学走上现代化更新的主要承负者。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社会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是一场既气势恢宏又曲折艰难的伟大变革。中国现代化的根基在农村,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实际。因此,把握中国传统村落的现代走向,总结"后现代性"思想的有益启示,发掘传统村落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探索传统家族村落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村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现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五四’斯文学运动期间,长期以来被排斥于…  相似文献   

13.
国学不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是哲学、史学、文学,更不是宗教、意识形态。它的研究领域仅仅局限在学术文化的范围之内。它的性质,是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更新;它的内涵,是外来文明冲击下民族国家的生存诉求,近现代转型时期民族社会的秩序诉求,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挤压下民族文化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丛林中,李人的“大河小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中国第一部超长篇连续性现代历史小说,展现了近代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最初转型,具有文学、史学等多重文化价值。本文就其小说中历史与小说的冲突谈其思想与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6.
周丹 《华章》2012,(33)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处于政治动荡时期,文学发展的复兴时期.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其中要秉承传统文学的经典与精髓之处,也要借鉴国外现代化的文学发展经验,利用文学自身的价值和独具特色的宣传能力对本国的文学进行全面的展现和描述,根据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思路需要适时的创新,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思路,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现代化的价值,走向未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章以探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难点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分析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点以及在新时期的转型。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中,打上传统化烙印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得出了其结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上以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存在诸多矛盾。只有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中国农村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19.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型是现代化的深层内涵 ,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在中国 ,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是用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启蒙和塑造中国人这一构成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文化转型 ,必须批判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