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典籍涉猎极广,钻研精深.从1910年秋天起,他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对毛泽东早期的中西文化观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有陈独秀、杨昌济等人.青年毛泽东高度评价陈独秀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功绩,"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他的活动,"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湘江评论》创刊号).毛泽东按照陈独秀"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的号召,力图要在中西文化和思潮的比较中,找到一种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武器.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伦理学教师,对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西方的学术和文化的认识也达到了深湛的程度.青年毛泽东坚决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要求大力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封  相似文献   

2.
正几年前曾读到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写的《学者的人间情怀》,他提出,"选择‘述学’的知识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间情怀,又发挥其专业特长",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是为学术而学术,其次是人间情怀———前者是学者风范,后者是学人(从事学术研究的公民)本色"。陈平原教授的这一观点强调的是学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应关注社会现实,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应学会在  相似文献   

3.
一"樱子,樱子。"他在身后轻轻地喊她,像从前一样。樱花树后面,她总是听见他轻轻的声音,"樱子,樱子。"她转过头去,想给他一个镇静的微笑,但是眼眶里突然聚集了那么多的泪水,在一转身,碎裂成行。这么多年,义乾,我以为我们永远不能再见。二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首人间真情的颂歌。主人公弗雷德的"灵魂"随小儿子的病故而"死"去。他生活变形,悲痛欲绝而不能自救。他期盼的能救他的"主"没有也不会降临,而小女儿玛丽安的一封"寄交天堂"的信却使他的"灵魂"死"而复生。这与其说是一封"写到天堂的信",不如说是对重温人间真情的温馨的执著呼喊。信上,运用的是稚气的语言,诉说的是天真的想法,但流淌的是爱的急流,奏响的是美的心曲,听来如诉如泣,感人肺腑。文章启示我们,心灵的伤痛只能靠感情疗治,小女儿的挚爱真情才是解救父亲的"主"。玛丽安询问"天堂"里的奶奶"主在哪里",实际上,"主"就是情溢纸面的询问者自  相似文献   

5.
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的手是那样"红活圆实"。然而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他的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他的手已经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他的摧残。在过去二十年中,闰土经受着人间的苦难,生活的劳苦,忍受着风风雨雨的残酷折磨,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只到中年的闰土,宛然一个小老头,这种可悲的变化,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7.
冬姑娘     
不知不觉,冬姑娘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间。她刚到这儿,就轻轻地挥了挥衣袖,把风弟弟招来了。她对风弟弟说:"慢点吹,慢点吹,把欢乐带给大家!"调皮的风弟弟诡(guǐ)秘地一笑,张开大嘴,"呼呼呼,呼呼呼"地猛劲吹起来路上的行人都把脖子缩进了衣领里,来去匆匆。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叙事有神话与现实两个层面,但当作整体看。整体看《红楼梦》是女娲炼石神话的续篇,一部从天上延伸到人间的"新神话"。"新神话"是对人间"乐事"的考验,"考验"的中心是"情",结论是人生如梦,情缘皆幻。为行此"考验",《红楼梦》中除仙人、仙事、仙境的直写之外,其人间描写的环境也属"幻境",人事的描写也"偶见鹘突",人物的设计也属"幻形",非如读者通常认为的"真的人物",而是为"谈情"所"特制",是理念化、道具化和模式化的,不可以仅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理解把握这部作品。把《红楼梦》作为艺术看,过去以《红楼梦》所写为"宝、黛爱情悲剧"与"贾府兴衰"的几乎公认的看法肯定是片面甚至歪曲的,应当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相传今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人间善恶的日子,人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便用甜甜黏黏的糖瓜来祭拜他,让他嘴里甜甜蜜蜜的只会说好话.我们今天不做糖瓜,来做另一种宝宝也很喜欢的甜甜黏黏的食物——糖葫芦,可以用来祭灶,更能祝福家人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甜!  相似文献   

10.
爱在我心     
正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7年,如果说这17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心中有爱。爱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有了爱做基础,就会与学生相处融洽,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才能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记得我刚接了一个五年级,在班级里有一个"刺头",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每天都有人找我告状。我一开始并没有找他"谈话",  相似文献   

11.
初稿 站直了做人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相似文献   

12.
春之心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华应龙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他研究探索出来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容错—融错—荣错",只是他博大精深的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的外在载体。透过这个载体,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满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人间美景。从整个的精神气质来说,华应龙"温良恭俭让",一派儒家气象,更属于春天,充满着温度。《吕氏春秋·不二篇》  相似文献   

13.
上午,我在办公室里接待来宾,正交谈着,忽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位小个男生站在门口,有些惊恐地看着屋内.我问他:"这位同学,有事吗?"他有些发愣地看着我,匆忙说了声:"没事,对不起."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一上午忙着接待来访者,忙着各种事务,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下午,课间操时间,我在办公室做事,有轻轻的敲门声,随着我一声"请进",门轻轻地开了.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理想追求是"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与"逍遥",可是由于对"命"的无可奈何,他只能"游"于世俗生活当中,"安之若命".这样一种矛盾怎么会奇妙的集合于一人的身上呢!现实中的压抑在理想中的彻底爆发,"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身体受世俗的约束,心在理想中自由飞翔.而"命"和"道"成为了他处世态度和理想追求最好的解释和归宿.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并不一概反对考试,他说,"民主教育也是要考的"。他反对的是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考试。他认为"中国现代之会考制度","毁灭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变相的科举",是"自杀杀人的制度";学生赶考,"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正是因为这种考试制度有诸多流弊,丝毫无益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陶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打倒会考!"  相似文献   

16.
正曹文轩的作品,大多定格于乡野田园生活以及青少年的生命世界,"成长"是贯穿其始终的主题之一。他笔下那些清纯的少年群像,不仅带有被苏北水乡滋润过的天然透明感,更有着一副副稚嫩倔强的傲骨,作品的情调忧郁却并不冷厉,反而浸润着温暖深沉的爱意。"深刻认识苦难之后的快乐",才是"真正的、有质量的快乐",曹文轩认为,我们应学会"和  相似文献   

17.
柳湘莲在《红楼梦》中,他似流星般一闪而过,但其光芒却耀眼夺目,刺破了黑暗的夜空。柳湘莲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个性特征可用两个字来概括,即"冷"与"热"。这两种最极端、最不能相容的情感,在他身上交织于一身。实现了"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既矛盾又统一,相映生辉,并随环境的变化而相互转化。"冷",是傲霜雪,斗腐恶,性格傲岸,"热",是满腔热血酬知己,具有侠义之风。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七则主要区分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在创作技巧方面,以及对于"阅世程度""观察侧重点"的不同之处。以诗人都必须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观点来解读《人间词话》第十七则,是过分苛求了语句的字面意思,断章取义。本文以马蒂斯"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的观点,"以意逆志"地推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七则的本意和他的基本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9.
非常荣幸,于永正老师成为了我们的名誉校长!一学期于老师至少两次到校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报告、上示范课、"听课把脉"等等,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让我们受益匪浅!于永正老师很有"招",他非常善于鼓励、引导学生。于老师准备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犹如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哄"得学生投入地读、努力地写。他还很善于运用笑眯眯的表情、欣赏的眼神、高高翘起大拇指……这些无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  相似文献   

20.
唐岳山 《人民教育》2013,(12):33-34
提起"中国梦·教育梦",我很自然地想起我生命中的良师益友马小平老师。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没有特级教师的"光环",也不曾有过挂牌的"名师工作室",然而他却是真正有着"教育梦"的人,并一生都怀揣着梦想坚定而执着地行走。在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开始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当时,他和一帮同学痴迷地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一起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感动,对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充满着期待。也就在那时,"教育梦"在他的脑海中孕育,"梦"中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