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有这么一群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执著于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他们以为,无论自主意识还是合作能力的培养,都应该从娃娃开始,如此能给孩子的人生产生更为深远、更为积极的影响。于是,他们默默地进行着小学低年级"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探索。又因为共同的追求,他们在2012年的春天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陶红松工作室。她们约定:上最真实的课,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与成仿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方面,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转向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表面看来,两人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他们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完成着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其实质是他们对自己艺术追求的坚持:重视文学的艺术与人生取向,推崇文艺的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界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大特色和他们的管理常态,每个学校几乎都在朝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眼睛观察有锐度、用脑思考有深度、用心做事有效度,是他们学校管理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力争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本文中我把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划分为:目标精细化、制度精细化、措施精细化、监管精细化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义仆"形象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受传统文化浸润下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学母题,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就塑造了这样一批人,他们同时具有"仆"和"义"两方面的特征。作为仆来讲,他们身份低微,顺从主子,以主子的要求为第一要求;作为义来说,他们追求正义、永赴国难、看重友谊、豪爽不羁,发展了传统的"义仆"形象上。  相似文献   

5.
从社团流派角度考察,高晓声、方之、陆文夫三人是"探求者"文学社群的中坚人物。出于对文学艺术的执著探索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他们提出了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的文学主张,"文革"中因此罹难。新时期复出文坛后,其创作心态处于知识分子文化、底层民间文化及革命话语表达这三种创作心态错综复杂的隐痛之中,这三种创作心态也正是一代作家由对于文学精神以及道德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生成,所以他们的创作具有"辛辣、糖醋、苦涩"的特征。他们以强烈的"探求"意识创作的小说参与了"文革"话语的终结和文学制度的重建,这种参与主要是作为"底层"对于文学精神的执著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执著于文学精神的底层表述是当下小说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废名、沈从文、萧红,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他们的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故事情节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小说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抒情性,追求"小说的情调"和"小说的意境";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三是五四时期追求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今日教育》2012,(12):15-17
他们是全国知名学者,他们是重庆"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他们是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他们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是有着共同的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朴素行动。他们鲜活着"教育家"的概念,不论是当下,还是来来。  相似文献   

8.
--我们能否允许并欣赏他们对书本知识和传统智慧提出怀疑与挑战,即使那是荒谬的?--在反复解说和讨论后,我们能否允许并欣赏他们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仍然坚持那些在我们看来荒谬的观点和看法?--当我们的学生盲目"追星"时我们教育他们,当他们表示"崇拜"我们自己时,我们是指导他们客观地思考还是沾沾自喜?--我们是否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从而企划未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们仅仅追求书本知识和追求依靠书本知识谋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汉末魏初时期文学所特有的"风骨"风格与古罗马时期所崇尚的"崇高"都体现了中西方人民对雄浑的阳刚之美的崇尚。他们时代接近,风格相仿,可谓是世界文学史上早期的"雄浑"二重奏。但是在追求雄浑的道路上,中国古代文论家远没有古代西方学者们的论述严谨缜密。由于地域、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在描写内容、表现形式上都有差异,但是对文质合一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却高度一致。我们发现阳刚这种雄浑之美除了是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所共同向往、追求的可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力量外,我们还找到了在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实证。这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探索中西文论的比较中加入二者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价值观贯穿于阿瑟·韦利的中国经典翻译,尤其体现于他的中国诗歌翻译。这种价值观"向外"体现在尊重与平等看待"他者"文化,具体反映在他的翻译诗学和翻译方法上:发明"跳跃韵律"以凸显中国诗形貌,采用直译方法以彰显中国诗意象;"向内"体现在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品性,具体反映在他的中国诗歌翻译取向上:钟情于陶渊明、白居易及袁枚这类追求人格独立与心灵自由的隐逸诗人,其"人本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1.
时尚,永远是青少年追求的东西。眼下,在成都市一些小学中又开始流行起当前同学们认为非常"酷"的踢踏鞋(又叫溜溜鞋)。有的同学到学校甚至脚穿两双鞋--上课穿球鞋,放学后马上就穿上心爱的踢踏鞋。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享受着"任我飞翔"的感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简直是醋毙了,帅呆了!"但是,同学们的踢踏鞋也引起丁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他们对此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芬分别是马克·吐温两部经典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里的主人翁.这两部小说可以算得上是"姐妹片"而且汤姆和哈克贝里是两部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人物.只不过他们分别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说里担当主角而在另一部小说里充当配角.虽然汤姆和哈克贝里算得上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但是他们在个性、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方面都表现的泾渭分明,大相径庭.汤姆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他所追求的也是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哈克贝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他的身上所表现的是自由和真、善、美.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了马克·吐温自身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墙"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它的涵义已超过纯粹意义上的地理空间的内蕴,而是作为阻隔与约束的象征包含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道障碍,对他们的自我个性及命运产生了很大影响。逾墙相从,翻墙私奔成为打破封建礼教,追求健全人格,实现个性解放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扬麦158"的育成与推广,凝聚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研究室三代人的献身精神,他们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创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他们的酸甜苦辣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有人说他们是高级农民,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他们的付出远远超出了一般农民,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牺牲了节假日和家庭天伦之乐.他们真正算得上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骄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铺路基石.  相似文献   

15.
音乐圈中,从来不缺处女座的巨星。例如在流行乐坛的名人榜上,英国摇滚乐天才埃尔维斯·科斯特洛、美国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都是处女座的。而在"高雅音乐"的巨匠榜上,处女座大师也数不胜数。例如,音乐家安东·列奥波德·德沃夏克、约翰·巴哈贝尔,指挥家伯恩斯坦、小泽征尔等人都是处女座的。一贯以来,人们在对"处女座"人物作出评价时往往贬多于褒,既承认他们"追求完美",也认为他们"吹毛求疵""爱纠结"。总之,即便是处女座的伟人,也会因为星座而被别人"预判"为"不好相处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养老"是在满足老同志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精神上、文化上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从而实现自我追求,享受快乐生活。近几年来,长春市老年大学把文化养老提升到实施积极老龄化的战略高度,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长春"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心理学上,完美主义是指一种认知—情感模式,具有这种模式的人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他们做事犹豫不决、过度谨慎、害怕出错,过分在意细节和讲求计划性。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将目标和标准订得远远高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心理学家将这种完美主义定义为"消极完美主义"。很显然,消极完美主义的突出特点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  相似文献   

18.
建设特殊教育合格学校,科学推进江苏特殊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更好教育"的概括,她倾注了人类对教育更加美好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是与生活同在、与时代共进的.残疾人也有同样的向往,拥有同样的权利.只是,他们有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中,人物的精神深处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对梦想的不懈追求。可是无论是革命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或者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现实中,他们都无法获得一个完满的自我,反而总是处在精神震荡之中,于是他们追逐梦想的过程成为文学史上颇具研究价值的精神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明代永乐时期,东宫太子朱高炽周围的文人群体表现出与其时主流文风台阁体不同的兴趣与审美追求。述怀与隐逸是东宫文人群体最主要的两类诗歌题材,与此相应的,他们的诗中经常出现"剑"、"玉"及与其相关的两组意象。东宫文人群体的身份、角色意识导致了他们与台阁文人不同的文风追求,而东宫太子对文学性较强的诗文爱好也支持了东宫文人群体对诗歌文学性与审美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