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宁娟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8-70,56
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好坏。将灌输等同于“强制灌输”、简单化为“知识传授”以及对灌输一词理解的“西方化”倾向等错误是拒斥一切灌输的原因。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这是德育对象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用的发挥必须是在理清灌输含义及正确实施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22,(1):85-88
无灌输道德教育相对于道德灌输而言有其突出特点和独特优势,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道德灌输的一种有益补充。当前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道德灌输的同时把无灌输道德教育运用于高校专业英语精读教学十分必要,就教师个体而言,必须转变育人观念、挖掘德育素材、探索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灌输     
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其中确实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但相对主义的价值基础却又把其推向极端。我们所检讨的灌输是教条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灌输方式,更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有原则区别的。道德灌输要坚持适度知识灌输与道德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主体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移植与反思成为近年来国内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研究应坚持“两点论”,弃其局限性,扬其合理性,将之吸纳到道德灌输理论中,丰富灌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目的是要树立一种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论--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为此,该书的作者在对道德、道德教育和灌输等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的前提下,在批判并综合几种作者认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无论是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该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疑惑,应从“度”视角来审视灌输所面临的问题,在必要可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度”,构建“有限灌输”,对于走出目前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方法是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采用的各种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传统社会里,道德教育灌输法有其合法性,能够用灌输法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在当代,灌输法的合法性失落,道德教育方法就要变革,由灌输法转向对话引导、实践体验和感悟建构。  相似文献   

8.
道德灌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需要,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正确理解和改良灌输,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启华 《教育探索》2008,(12):98-100
从德育所具有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角度分析,道德灌输既有合理性,也存在不合理性。道德教育中的灌输与反灌输处于不断协调之中。为兼顾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避免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的争端,应该力求做到道德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道德教育的适应与超越目标的统一。道德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更为根本。道德灌输只有在不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制度灌输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一种现实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其在道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使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制度灌输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现实中制度本身存在的伦理缺陷以及制度的泛化和异化,使得制度灌输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灌输与选择的整合: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灌输和自由选择是现代中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它们各具优点和缺陷,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该以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灌输引导的有机结合为取向。灌输既是道德教育原则,又是必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走出困境:“无灌输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 《教育探索》2005,(4):80-81
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既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对“灌输”的过分迷信和依赖.是德育工作缺少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倡导“无灌输道德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各种道德准则能够顺利地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德育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灌输: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不少弊端,并不是灌输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指导思想及方法论上的错误或是对灌输理解的简单化、狭义化和使用上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结果。应着重分析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并依据其实施的必要性,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与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正处于从灌输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门槛上,一种生态型的道德教育形态正初露端倪。道德学习论是完成这一转换的启蒙者,它赋予了道德学习的内容、起点、主体、状态和方式以全新的意蕴,催生着生态型道德教育形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扑土、生根。道德学习论始于对灌输论的回眸和澄明,它既要从灌输论中汲取营养,又要奋力重建自己的理论支点。诉诸直觉,培育关怀,倡导元学习,珍视不确定性,构建道德文化生态是道德学习论思考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理念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但它不是万能药方,它是有限的,必须加以理性审视,慎重把握。  相似文献   

16.
灌输问题是我国德育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灌输的内涵和特征,并进一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论证了单纯倡导或反对灌输都是不科学的态度。要正确对待道德教育中的灌输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基本关系问题:一、传授道德知识和培养道德能力的关系;二、道德教育中师生主体性的双向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重新阐释道德灌输的含义,重新认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应引入对话机制,并在社会实践(包括道德实践)中体现和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现今,灌输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被普遍否定,它被认为是德育效果差的最主要根源,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提出德育回归生活后,灌输更是被处处喊打。我们需冷静地面对灌输的现实处境,重新审  相似文献   

20.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