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着时一直被主流排斥、压抑的陶渊明,在身后却余韵不绝,影响、冲击、矫正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生活、写作、农耕等方面实现了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圆融,启示我们要过一种智性的、健康的生活,不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出现人生、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对人生简朴、真纯的本源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的关系时,要以和谐、简单、节制作为目的和标准;对宇宙人生真意的体悟和践履,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人生的生理、世俗的层面,还要通过诗和悟而进入审美的境界,拥有一种有灵魂、有价值、有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略论陶渊明     
本文对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探讨了陶渊明歌颂隐逸酷爱饮酒、“逃禄而归耕”的社会原因。笔者还为认“桃花源”是陶渊明生平抱负的美丽花朵被风吹雨打之后残存的一片理想花瓣;蕴涵着幻想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主张人人劳动,实现社会和谐与憧憬大同天堂的想象,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冲破黑暗、反对战乱、寻找光明和向往安宁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陶渊明诗歌中虽然有叹“贫”苦“寒”的句子,诗人也曾有过“躬耕”的经历以及与“素心人”的交往,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已“彻底转到了农民队伍中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审视陶渊明的思想、生活与创作,而不应简单地以今类古,用现成的理论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4.
张森 《职大学报》2005,(1):54-55
陶渊明一生厌恶官场蔑视权贵,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终归田园隐逸生活。虽然他追求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虚幻性,但他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安贫守道的进步光明的人生观可以从他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事实看,陶渊明政治哲学主要是以田园与政治为基本的经验内容而形成的。从田园与政治的本质关系看二者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源于田园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政治的政治哲学思想。田园政治是符合自然、田园、人性,根植于道德本体的政治。从田园政治的制度设计看,陶渊明注重政治制度的经验内容,如衣食为先、重视农业、没有赋税、社会和谐等,他对君主制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也自成一格。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选拔人才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他出身贫寒,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使他采取了归隐的态度.知识分子身份和与农民的关系,铸就了他独特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一千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渊明始终是一个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的人。他的诗歌平淡而自然,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陶渊明以这两个方面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人学子,为后世的失意士大夫构筑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精神家园。这是陶渊明显露给历史的一面。但是在对陶渊明的家庭、教育、仕途、生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方面进行完整而真实的深入探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背后,我们分明看见了他的壮志难酬之叹和贫困潦倒之悲。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是道,还是儒道兼有,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文将从个人经历、人生感悟、生活情趣、社会理想等方面,阐述陶渊明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是独特的"自然"哲学。这种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调和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当时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他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统治者有过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象他这样出身贫寒的人,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那个黑暗与腐朽的社会和他是格格不入的。同时他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又采取了归隐的态度。他热爱劳动,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他为人们展现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的语言既朴素又清丽,但往往带来的是高超的技巧效果,从而显示出了语言上的特有品质。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蕴含在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中。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陶渊明生平资料的严重缺乏,所以历代陶渊明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汇总自陶渊明所处的南朝宋代颜延之至当代学人的大量相关论述并进行梳理,笔者把它们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并对创新意见进行研读划分,希望能对人们进一步揭示陶渊明的生年之谜。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与前后妻共生养了五个儿子.在初为人父时,颇有希望儿子兴盛祖业光耀门楣的雄心,但十多年后,他平静坦然地接受了孩子们的平庸,令人感动的是最后遗嘱如古刹的暮鼓晨钟,敲出淡远绵长的祝福.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归耕田园之前的陶渊明内心充满着无比的痛楚和撕裂灵魂的哀伤,而归耕使陶渊明找到了人生的理想之路。考察陶诗,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快的世界,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后期的诗人既没有超世,也没有超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深受儒道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承担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并因此对历史和人生的悲剧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文以陶渊明的悲剧意识为切入点,围绕悲剧意识所包含的三个心理层面展开讨论,证明陶渊明是一位一生之中都在悲剧性人生中对抗悲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冲淡之美、闲远之美、静穆之美。首先在优美宁静的田园意境中渗透着诗人农居生活的欢乐,人生旅途中的悲哀和对人世不平的感叹;其次是直接描写自己的农耕生活,自己辛勤在田间劳作;最后是化自然景物为自我精神的意向,咏物抒愤,内涵深刻。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文本中强烈地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归去来兮、辞官归田,此种形式的回归已为古今研究者大加阐发。而另一种回归,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本源的回归,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陶渊明心灵深处的远古情结。本文即从回归表现和原因探析两大方面阐释陶渊明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心理、个性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陶渊明与苏东坡饮酒的异同。首先 ,他们都重视以酒为咀嚼生活的媒介 ;其次 ,他们都重视饮酒时的细微心理感受 ;再次 ,由于饮酒中历史感的表现不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风貌 :一个显得异常深厚 ,一个显得逸气纵横 ;另外 ,由于渊明和东坡对出处尺度把握之参差 ,源于儒道在二人思想结构的比例的相异性 ,造成渊明与东坡在饮酒上的情感和意蕴的向度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