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评论<"田"字新解>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荣誉之前,沉静反思,这篇评论若说有一二可取之处,恐怕就是在一个"新"字上.从写作技巧到文章立意,精雕细琢,深挖细磨."新解"解出了一点新意.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广播评论曾在较长一个时期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多是以播送报刊评论为主。所播的又多是社论、评论员文章这样庄重的文体。报刊评论架式大,居高临下。加上播音员那激昂的语调,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硬梆梆的。其实。广播是听的艺术,要讲究传播的方式和态度,采取平等的、亲切的态度讲话,  相似文献   

3.
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2006年2月21日科技日报上的评论《“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一稿,荣获评论三等奖。这篇评论的获奖,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两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一切皆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们采写的一则短消息:《常州创出“节约建设”新模式》一文连续获得常州市新闻奖一等奖、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本报社本世纪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体中境遇尴尬。一方面,一些广播电台缺乏评论意识,广播新闻评论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许多广播电台没有建立科学的评论机制,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混乱,节目同质化、评论模式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广播新闻评论个性化之路的探索明显滞后于广播媒体的发展,在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的广播媒介中,新闻评论在以往节目表上的份量微乎其微。从1922年广播电台正式在中国开播以来,广播新闻评论就像婴儿那样一步一步地学着自己走路,在挫折中成长。直到今天,成长起来的广播媒体开始走自己的路。2004年1月1日,由…  相似文献   

6.
7.
消息《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在获得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后,许多新闻行家给予肯定,称此稿是以“新”求胜的范例。我想,这个“新”字,就是指事件新鲜、观念新潮、表现手法新颖和语言清新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评论文章的语言是说服力、感染力的体现。这篇评论将"情感"贯穿全文,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但处处体现出真挚而动人的情感。也恰恰因为语言的平凡质朴,使得文章具有了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吉林日报》2002年12月21日上的评论《金怀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好评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现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言论(评论)作为媒体的旗  相似文献   

10.
邵薇 《军事记者》2004,(11):19-19
去年非典肆虐期间,报章评论多集中于呼吁透明的公告制度、抨击不良的卫生习惯、讴歌英勇的医护工作等,而刊于《解放军报》5月22日副刊《长征论坛》栏目的《“神医”哪儿去了?》,无疑不属于这类“典型”的评论。它的“非典型”思路虽然冷僻,却曲径通幽,揭示了同样“典型”的道理;伪科学终会在科学面前现出原形,人类要战胜病魔、挫折,所依靠的只能是科学、制度和自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余磊 《声屏世界》2013,(2):27-28
广播新闻节目离不开深刻、精彩的评论,如果没有评论就是一档纯播报性节目。新闻评论不仅为节目增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受众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广播新闻节目的评论中,主持人说什么、怎么说是决定评论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新闻评论"度"的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对广播新闻节目评论"度"的把握,应当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广播评论主要呈现四种样态:一是从报刊体直接演化过来的口播评论,即写成文字稿由播音员宣读的形式,如《拜金主义要不得》、《一条最可宝贵的经验》,这种形式在“本台评论”和“本台评论员文章”中时有所闻;二是录音评论,即采用人物讲话和现场音响辅助论证的形式,这种类型在广播中最为活跃,如《烈士陵园被冷落引发的思考》、《从“泰坦尼克”号说起》等;  相似文献   

13.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2):53-54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月,贾平凹历时4年的新作、洋洋64万余言的长篇小说《古炉》问世。对于这部未出先热、早早就召开了研讨会的作品,众家媒体与文评人的评论文章可谓是浩如烟海。这些评论包含了多种角度:探讨反思文学,回顾民族记忆者有之;  相似文献   

15.
在评论中恰当地引用事实,等于部分地还原和再现理论的抽象过程,可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收到单纯说理所收不到的效果。事实不仅“寓理”,而且可以“喻理”.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实喻虚,有助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空泛的议论形象化,从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评论创作水平相对其他传播媒介有所滞后。在新媒体时代独家新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观点新闻成为媒体新一轮竞争焦点的大背景下,如何激活广播评论力量,从独家报道向独家观点转化,是广播新闻人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创作的《转基因博弈背后的国家利益较量》就融入了这样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上的《感恩老兵》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等奖。这篇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获此大奖,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的主题思想针对性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意义,新闻价值高。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下列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时代前列的嘹望哨和新思想发源地的角色。“求新”,即跟踪、探析新事物、新现象,构建新的意境和哲思,是评论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它吸引受众、永葆魅力、有效引导舆论的关键所在。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评论《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以下简称《政绩》)就在这方面带来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