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期月赛照片评选下来,渐渐感到评照片可不比“读”照片,因为一些照片往往使你看后产生许多感慨,细细品味,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但又很难用几句话道个明白。这使人逐渐悟出“一图胜千言”的真正含义。就拿本期月赛二等奖《重走红军长征路》来说,原本大学生利用假期下基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事已是司空见惯,似乎要拍的也都拍过了,但真正拍到家的照片又有几幅呢?大多流于一般性报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月赛”是《中国记者》拳头栏目之一,六年多来从未间断,深受广大基层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喜爱。为进一步扩大这个栏目的影响,广收好稿,本刊和哈尔滨第三发电厂决定共同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特别“新闻摄影月赛”。入选照片将在《中国记者》第7—9期“新闻摄影月赛”栏内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3.
前一阵,和一些新闻摄影界的同行聊起摄影,常听他们说没什么可照的,为此,我曾在本刊《月赛寄语》栏目中写过一篇题为《美,来自生活》的小文,与之共勉。新近,我又听一些同行这样说,他们有拍不完的题材,可就是拍不出形象生动的照片。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贫困山区,拍摄上千篇穷孩子想上学的照片,但最使人心动的是一位小女孩那渴望上学的希望目光。 1998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几百名摄影记者在抢险一线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但武汉晚报邱焰拍摄的“母女之情”成为最具感人的照片之一。 两幅照片都是重大题材,两幅照片视点却又那么小,两幅照片有众多记者拍过,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这几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了千万人的同情带来了“希望工程”,“母女之情”唤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百年  相似文献   

5.
假使投稿的朋友们能在我这看看其他人的照片,再去拍,相信会大增成功率。本期月赛颇有意思,同类题材占了近三分之一。当然,新闻摄影月赛自应追逐新闻,也许朋友们从所在的地方看这些就是“赶形势”的大新闻了,只是,如果大家都赶的话,效果反不如走冷门了。当然,每个人都该有这样的自信,在这个题材领域,此时此刻,我的最好。要真正实现这个信心,拍摄时,自然就要找找自己独特的惑受,抓到的独特瞬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最近收到的月赛照片中,有不少选择了吸引人的新闻题材。象本期入选的《触景生情》《老鼠上树》这类,让读者一眼看去,就有新鲜感。有了“为炊之米”,下一步便是如何做“巧妇”了。该怎么拍?摆在各位面前的,是一个表现方法问题。我们常常把新闻事件分成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两种。那些排定日程的可预见性新闻,事先留给摄影者考虑战术的时间要多一些。是什么事?要拍什么?该怎么拍?一系列程序和技术问题都容得诸位仔细斟酌。不过,要拍好这类题材的照片,摄影者必须具备一双“慧眼”,打破常规,寻出动人的细节。象《触景生情》的作者就抛开了对“巴金六十年创作生涯展览会”上一般程序的就事论事式的纪录,而将注意力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15日至17日,是中国革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纪念日,数月业,河南新乡军分区和新乡日报社《重走长征路》联合报道组等有志之士,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艰辛,弘扬长征精神,在他们采写的一则则新闻的背后,有着无数感人的新长征事迹。为此《遵义日报》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作为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从年初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就开始在媒体上热闹起来,各种目的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驴友’重走长征路”、“网上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看交通”、“某某集团‘重走长征路’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自驾车重走长征路”、“  相似文献   

9.
8月16日,本刊召开了部分新闻单位的青年摄影记者座谈会,会就如何提高青年摄影记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及本市日前的新闻摄影现状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今后进一步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的途径。《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雍和认为:就读者来讲,文字与图片相比较,照片刺激大,读报时,首先抢先的是标题与图片。摄影记者应该一丝不苟地拍摄好的新闻照片,再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使之达到更好的报道效果。现在有的新闻照片是摆好架子拍摄,这种照片读者不欢迎,作为新闻记者从内心深处也是不愿意多拍这类刻板、虚假照片的,可是,实际上许多记者又都乐于去拍这类照片,因为拍这类照片拍起来便当,不用担风险。  相似文献   

10.
<正>93年前的长沙城中,八月酷暑,战火硝烟尚未散尽,有一份报纸连夜组织编发。虽只出版了短短6期,却被当时知名的《大公报》如此称赞:“红军戎马倥偬,犹知注重报纸宣传,不稍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色乎?”这份报纸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编发的《红军日报》。红军戎马倥偬间办报1930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刚组建不久的红三军团,乘蒋、冯、阎军阀大战和湘桂军阀混战,长沙守敌力量空虚之机,  相似文献   

11.
我拍摄的照片《填鸭者》和《明星梦》能两次获贵刊的摄影奖,我很高兴,同时非常感谢照片编辑的厚爱。我是初次拿起相机的人,第一次向外发稿就获奖,真是出乎意外的兴奋。我只是名普通的美术编辑。我拍的《老花窗》上月又获香港《摄影画报》影赛佳作奖,真是幸运得很!《中国记者》是非常好的杂志,我们青年记者和编辑从这里学到许多的知识,充实和开阔了自己。我将努力为贵刊拍出更好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该拍什么?     
评选月赛,真不轻松。看那各式各样的信封,谁都会知道,远远的某个地方,有人在等待什么消息。我也曾是初学者,试着拍、试着写、试着投、试着,等待消息,心同此情。只是,为了更多的读者,也只能硬起心肠挑选下去。“我的照片哪点不好?”假使读者诸君有机会翻阅落选的照片,就能得出很多答案。落选里边有学问。我想,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您挑选了什么题材。拍什么,这应该是个端起照相机前就该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6,(20):F0002-F0002
自8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重走长征路”大型集体采访活动开始。在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中,集团6位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对长征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进行了实地采访,感受当年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场景,发回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14.
1月9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栏刊有几句“编者的话”,明告作者:“拟编用稿件,于收到后一周内通知作者,未收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本人是个常“爬格子”的人,因而对于《今日谈》编者的话,格外多一层感想。现在办报办刊物,编者一定十分忙碌。因而有许多报刊宣布:由于来稿多,人手少,一般来稿一律不退,望见谅。那么,“来稿一律不退”,作者何时能知道稿件能用或者不能用呢?许多报刊似乎不谋而合,规定:3个月(或2个月)内不见录用通知,可另行处理。这是要命的二三个月!常常有许多稿件,因为有二三个月的折腾,“少年”变“老头”,新意成旧话,最终不能面世。不少作者恪守不“一稿多投”的写稿道德,但又有收到退稿后改投他处、“周  相似文献   

15.
1987年第5期《新疆新闻界》刊登了一篇《新闻乎?广告乎?》的文章。文虽不长,我却越读越胡涂,越纳闷。文中写道:某报“第二版的下半部刊出了一则广告”,“在该报的第一版右下角又刊载了一条同这则广告一模一样的‘新闻’”。于是乎,作者就发出了“新闻乎?广告乎?”的感叹与诘问。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不同版面列登了内容近似的广告与新闻,就使作者“乎乎”起来。这是一。第二,文中写道:“晚报本来版面小,容量不大”,“如果不是走后门,编辑部的用意又何在呢?”这句话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从年初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就开始在媒体上热闹起来,各种目的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驴友’重走长征路”、“网上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看交通”、“自驾车重走长征路”、“‘学生军’重走长征路”、“双胞胎兄妹向往长征路”……“重走长征路”在一些人眼里显然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想往里面装。有些媒体在宣传“重走长征路”活动时,存在把严肃重大问题琐碎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如有的媒体在报道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时,专门“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些“彭德怀侄女给纪念碑挑错字…  相似文献   

17.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18.
快手与精思     
浏览各地朋友寄来的月赛照片时,常常会看到令人颇感兴趣的新闻题材,同时,也不免发出一些感慨:如果这幅照片的作者能再动些脑筋……在这次评选月赛获奖照片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在许多摄影爱好者进行创作时,手疾眼快与精心构思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您看:武警战士抢救突然发病口吐白沫的老人;辽宁东药足球队战胜日本尼桑队,首次夺得“亚俱杯”等等;必须承认,并非每位摄影爱好者都能有这样的好运气,遇到令人羡慕的新闻题材,因此,只要在新闻事件现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20.
涂俊明 《青年记者》2010,(17):77-77
记者是专门报道他人的,但不等于说记者自己的照片不能见报。但这类照片(暂且称为“工作照”吧)怎么拍也大有讲究。说好拍也好拍,合个影就是了,但如果显得过于亲密,不仅令人感到有点戏谑,甚至令人产生报道是否客观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