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建忠是近代传播西方外交理论的先驱。他在一系列作中,不仅比较详细地输入了国际法史、国家主权观念、均势理论,介绍了西方培养专业外交人才的制度,还在实践中积极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均势实践与均势理论在西方很早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均势战略是近代才真正出现的。西方战略学界有一种把均势作为维护和平的最佳方法的倾向,主张通过自助、结盟、地缘均衡、军备扩张甚至诉诸战争来建立与维护大国间的均势。这种西方均势战略存在着严重不足,如信息的不完全性、决策的主观性和力量系统的复杂性,大国争霸的本质和强权政治的逻辑等,这些决定了西方均势战略不可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相似文献   

4.
均势(Bajance of Power),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种政策,在近代国际关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它曾在本世纪上半叶遭到人们普遍的非议,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冶新格局的形成,它重又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对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几次重大均势时期进行全面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国际关系的本质。本文试就欧洲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二次均势时期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代英国对欧洲政策的主要倾向是维持均势,这种均势外交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如保守的岛国心态、深入骨髓的帝国情结、以及独特的民族心理.因此,考察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形成及发展的文化渊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今英国外交的进程与前景.  相似文献   

6.
均势观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在洋务时期传入中国,对洋务时期的外交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的方向。虽然均势外交的最后结果的确是失败的、屈辱的,但其运用的过程却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均势外交是伍廷芳外交实践中积极实行的外交策略。他主张对外主动开放通商,主动因应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以争取在中国保持均势局面。这一策略有利于当时中国避免被瓜分的后果。它被后世所承继,在抗衡日本独霸中国的大陆政策方面更是起到了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在充分了解“国情”和“洋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 ,这是近代中国理性外交思想的发端。它不仅促发了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 ,在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上起到了奠基和启蒙的作用 ,而且对于启迪人们认识西方、学习西方 ,加速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维护国家利益和追求经济利益是近代英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出发点,“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英国外交奉行的至理名言。对于欧洲大陆.近代英国一直实行均势政策。  相似文献   

10.
基辛格的独到之处是在当代世界条件下,从古典均势外交中提炼出一种均势外交战略模式,并在同几个大国外交协调的实践中物化出经典性外交范例。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显示,更多国家参与下的外交协同在世界信息空间具有内生定势性。它昭示,外交对军事的主导性战略变位行将到位。这是扫描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一条战略思维通道,值得人们特别地注目。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梁启超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想,主要有民族主义、中日提携、均势主义、名誉孤立、开诚布公以敦睦谊等。他的外交思想具有极鲜明的爱国主义特性,反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梁启超过于重视国家层面的角逐和博弈,没有充分认识人民的力量,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付静 《历史教学》2004,10(8):21-24
近代早期,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政策颇有特色.她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这既体现了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开日后均势外交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均势”或称“权力均衡”是西方古老的外交准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欧洲的历史中.特别是17至19世纪得到了实践.而且一直影响至今。均势及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稳定了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早期,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政策颇有特色。她以自己的婚姻为筹码,在欧洲大陆各国,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强国之间进行权力平衡,为英国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利益。这既体现了近代主权国家的外交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开日后均势外交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是我国近代第一位驻西方的外交公使。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诸国交往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外交思想,包括和戎、以理制胜、以礼待人、平等交往、学习西方、求实轻名等,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郭嵩焘的理性外交思维,在清王朝保守封闭的环境中,他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南北洋通商大臣,从使领制度到外务部,在制度变迁的同时国人对近代外交的制度、规则和理念持续而理性地思考着。  相似文献   

18.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平等外交思想、均势外交思想、文化外交思想等.伍廷芳对晚清时期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并无近代意义之外交。礼部和理藩院乃是以居中驭外之“天朝”或“上国”为理念 ,为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贡使而设立 ,其本身是以“上国”与“夷狄”之间不平等关系作前提 ,体现了“天朝至上”的深层文化内涵。此种格局至道光咸丰年间为东来的西方人两次以炮舰所破毁。西方列强用炮舰向中华帝国表明 :他们不是贡使 ,他们是执行其国家之使命 ,通过外交途径订立不平等条约。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自此而失衡 ,此项失衡则导致中国丧权失土 ,铸成百年之痛史。与此同时 ,西方近代外交知识的输入 ,促成中国近代外交意识之萌芽 ,逐渐超…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与西方列强条约关系的建立和深化,清政府的外交模式逐渐发生转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仍以羁縻理念和思路应对新的中外关系,但无法如同古昔一样运用这一传统的驭外之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对外观念亦随之转化,传统与近代混合交织在一起.经过甲午、庚子,它进一步舍弃了羁縻之道,确立了条约外交意识.中国外交出现了新的趋向,传统的驭夷走向了近代的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