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子孝 《教师》2012,(25):68-69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本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而作,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寅恪先生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用诗传合一的体式来书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在结构上为“一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其实由于叙事诗和传奇体裁迥异,它们不但展现出诗歌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同时还反映唐中期诗歌与小说互相借鉴、交融,共同臻于艺术妙境的创作状态。在体裁艺术上同样为“不可分离之共同机构”。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观点分歧。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对其中爱情主题、政治主题、双重主题三种主要说法没有侧重强调。本文将白居易的诗作《长恨歌》与陈鸿的传奇《长恨歌传》互相映衬,结合分析,得出"恨"的主题:唐玄宗迷色误国,才是他们爱情悲剧,乃至安史之乱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历来被一些评论家和注释家们看作是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的姊妹篇。这种说法很有影响,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却是需要辨析的。笔者认为,《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以下均分别简称《歌》与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7.
关于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主题问题,曾经引起不少人的争论。一个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它是“讽谕诗”还是“爱情诗”上边。参加讨论的许多同志,在分析《长恨歌》本身和参证《长恨传》外,还参考了不少材料,但在论断上却仍然缺乏足够说服对方的力量。同时也存在对同样价值的资料各取所需,不管其他的缺点。比如有人拿白氏女《自题诗卷集  相似文献   

8.
国人评论古典诗文,往往依据于史高于文的传统观念。尊史固然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目光深邃,品鉴审慎,但若是重史过了头,以至于文史不分,甚至是指文为史,却不免要使人误解原作,拒绝审美,感受不到应有的艺术情趣和文学魅力。如《长恨歌》明明姓文,却偏有论者说它姓史,还拿它去与元稹的"史诗"之作《连昌宫词》相比,说它不是一首"史诗",不是一首"好诗"。这便是指文为史而有违治学之道了,对此不能不加辨正.  相似文献   

9.
10.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关于它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本文作者持双重主题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长恨歌》的主题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一是因男女主人翁的特殊身份所致,二是作者创作动机与作品客观效果不相吻合所致。从作品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分析,全诗的政治色彩淡泊,而在作者的创作竭力和情感倾向的矛盾及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明《长恨歌》主题当以情主。  相似文献   

13.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不是对历史、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学界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一些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讲,是有些人忽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应该遵循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基本规律,尊重创作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求得到更接近作品内蕴、更符合作家创作意图的合情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结合白居易《长恨歌》的时代背景和作创作的主观意图,对《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不朽名作,它不仅在当时广泛传唱于“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白居易《与元九书》),而且至今还被中外各阶层的读者所传诵,其阅读范围之广,流传时间之久,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然而对于这样一篇传世作品主题的认识,多少年来却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篇故事诗《长恨歌》一经问世,其主题便成为千余年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长恨歌传》中,陈鸿首先提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观点。继而有明人唐汝洵的“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之说。与此相反,则有宋人洪迈的“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所激扬”,以及张邦基的“止于荒淫之语,终篇无所规正”说。今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7.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文学史家多持双重论,即作品既有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又有对他和杨贵妃爱情的同情和歌颂。例如游国恩、王起等五先生主编之《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上说:“诗的前半  相似文献   

18.
古诗翻译的得失,取决于对原诗深意的理解,揣摩如何用诗化的目标语再现原诗的诗体、韵律、词藻、修辞、意境、词汇文化内涵和创作艺术,译诗贵在传神达意,兼顾原诗的形式,体现其音象美、视象美、意象美,以信、雅、达的标准保留其风格。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称颂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但其主题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无疑更增添了人们去探讨它的诱惑力。为此,笔者在本文就《长恨歌》的主题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也算这经久不衰、百家争呜的探寻中的一家之言吧。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生动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诗作运用"空镜头"的表现手法,深刻并且全面塑造了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文章就诗歌中的"空镜头"进行深刻细致的剖析,从而为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提供方便,并为更多古诗词的空镜头角度研读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