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立足于电视产业和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传统电视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所展现出来的先进理念和形式创新进行分析,进而对所表征的传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应用进行探究,重点剖析网红变现模式对于互联网+传统电视的影响,分析是否能实现有效合作,创造出1+l>2的共赢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共图书馆网红现象是指因公共图书馆的某种特质与公众关注点相契合,在互联网上引发话题讨论和传播的社会现象。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公共图书馆网红现象的分类、价值、问题与策略进行剖析。根据引发公众关注的主导因素,公共图书馆网红现象可划分为建筑设计类、焦点事件类、特色服务类和名人效应类4个类别。图书馆网红现象对图书馆营销推广、文旅融合、公众多元文化需求满足、社会化发展具有价值,但也存在实用性功能减弱、旅游化色彩过重、热度难以维系等问题。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明确社会定位、坚持正确导向、因势利导开展营销活动、推动专业化品质化发展、打造文化特色来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发展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红被人们所熟知,网红现象是近些年来网络媒体涌现出来的热词,网红现象的出现导致了网红行业的火爆.网红现象的出现是由网络新媒体的"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特点和社会心理机制所致.同时,网红的名人效应也会导致网民不同价值观的判断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4.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5.
肖国莲 《新闻前哨》2021,(2):109-110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人们表达自我提供了便捷渠道,催生了"网红"现象。近几年随着"两微一端"的应用越来越广,为"网红"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各类"网红"不断涌现。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网红"的关注度都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对现象极网红的传播,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等方面规制和引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聚焦"网红"3.0时代,简要梳理了互联网时代"网红"的形态变迁,从"网红经济"产生的原因入手,在传媒经济视野下,通过研究"网红经济"的变现方式和其与长尾理论的结合,对"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网红经济"的发展问题做出研判,认为当前"网红经济"还存在产能过剩和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推动"网红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9.
2020年11月,贺娇龙因为一则红衣策马扬鞭英姿飒爽的视频而一夜爆红,成为网红,她坚守初心,为伊犁州文旅发展和助力新疆农产品销售持续用力。截至2023年5月,3年来,其团队助农直播带货一共实现了2.51亿元的销售额。本文以“贺娇龙现象”为例,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琳 《视听》2016,(12):88-89
目前学界对于网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商业领域,侧重探讨其经济价值,心理学角度的探究则比较少。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入手,探究网红现象背后的传播者心理、受众心理,解析网红火爆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大力发展,web2.0时代的相继到来,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迅速普及,受众的上网成本不断降低,网络活动的受众参与度大力提升。而在这其中,一大批网络红人脱颖而出,他们之前默默无名,是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通素人,而如今他们通过互联网迅速走红,掀起了一场极具草根气息的网络盛宴。他们大多活跃于微博、微信等一线社交平台,拥有大量的粉丝,网络影响力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洋网红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了大量粉丝,对中国形象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运用头部效应、共鸣效应、长尾效应等传播学理论,加以案例和学理剖析,为进一步形成引导机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网红跟明星不一样,网红并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出名的,而是基于社交平台红起来的,他们依靠粉丝就能赚很多钱。网红市场已渐渐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迎来了自媒体吸粉+孵化公司炒作+淘宝店等多渠道变现的时代,网红背后的推手公司依靠输出网红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网红这一新的现象本质上是可以看做是自媒体的,自媒体在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体现出传播信息"圈子化"、传播中用户群的嵌套与勾连,通过分析自媒体传播主体与内容以及传播方式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网红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斯蒂芬森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把传播效果问题分解成“选择性会聚”“传播快乐”“自我指涉”三部分。本文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红记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游戏化视角探究网红记者出现背后的成因,总结出大众传播向游戏逻辑转向、用户对主流文化进行游戏化消解两条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6.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宜昌开展城市形象爆款作品评选为例,深入分析地方媒体记者、主持人借助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从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时代的美好图景之下,从社会舞台回归家庭舞台的老年群体积极触网、呈现自我,促成新兴群体“银发网红”闪亮登场。现以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国内媒体对“银发网红”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甘姆森的框架分析方法,总结出“网络空间的清流”“代际沟通的纽带”“银发市场的新蓝海”“商业剥削的劳工”四大报道框架。在这些主题框架建构的背后,隐含着官方积极老龄化政策话语、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话语与老年媒介话语的去边缘化转向三大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的主体角色不断丰富,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到网络节目主播、自媒体人、草根主持人、网红主播等。随着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主持传播主体也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主体和客体的变化与需求入手,通过对"知识网红"在名片效应与人格魅力、信息整合与知识垂直细分化、内容深耕与产出的延续性方面的优势梳理,得出"内容+服务"模式、"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化运营"、"知识网红"的产业化发展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主持传播新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知识网红"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中的角色定位,理清新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主体的职业概念和行业属性,拓宽主持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化,大众自我赋权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生态、业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红”现象呈现一种新特征的分支——事件性网红现象的崛起。本文通过对事件性网红的内涵、类型的界定、事件性网红现象的生成机制的探讨,剖析信息、事件和大众在网红传播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网红事件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对此进行价值研判并反思其文化导向的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16年是网红爆发元年,网红经济也随之火热发展.文章梳理相关文献与数据报告,总结从网红到网红经济的进化历程和发展特点,并重点通过国内外网红管理模式对比,详细阐明了网红经济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