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新闻部工作,自然离不开会议报道。可能很多记者对参加政府会议都不太感兴趣,因为模式化、时间长、内容乏新,尤其是以社会新闻报道为主的晚报来说,可采写的内容更是较少。但是,多年的跑会、听会中让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很多会议采访并不是单纯的听会、报道会议,嗅觉敏感的记者能在会议  相似文献   

2.
捕捉会议“新闻眼”杨忠群一般会议报道,很难写出好新闻。笔者认为,作为记者,一进会场,即应有自己是“新闻记者”的意识,而不应成为“会议的传声筒”,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敏感地从会议的一些细小枝节中去捕捉“新闻眼”。如我写的消息“两兽药厂家联袂共同开发四...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4.
从2001年到2006年,笔者曾5次赴京采访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从2000年到2007年,笔者连续8年参加海南省“两会”报道。笔者的切身体会是,“两会”报道是个富矿——值得所有时政记者们深挖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5.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7.
领导参加的政务活动及重大会议常常被称为“硬新闻”。不仅内容“硬”,涉及大政方针,重大决策,而且形式也“硬”,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常常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训人。长此以往,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记者离开“要”、“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相似文献   

8.
《挤“水分”)是记者在会议上抓到的一条“活鱼”。会议报道人们普遍不喜欢。为什么?就是因为太“死”、太“板”。通常是“会议什么时间召开”、“什么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会议认为”、最后“会议号召”等。模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在会议报道中最为突出。所以,记者们往往把会议新闻称为“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9.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0.
什么叫“边缘新闻”?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 ,在新闻理论教科书中尚未见过 ,可能只不过是生造而已 ,主要是由边缘学科引发的联想 ,即发生在“工、农、兵、学、商”行业之间 ,或捕捉在“党群、政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经济”诸领域沿边界线或交叉点上的新闻。新闻媒体的采访大多分条线 ,记者各自为战 ,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跑机关 ,不敢越雷池一步 ,难免出现“死角” ,天长日久 ,报道的思维模式基本定型 ,自我封闭 ,所写稿件往往“大路货”、常规报道多 ,与不少时效性强、新闻价值高的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往往失之交臂 ,擦肩而过 ,“边…  相似文献   

11.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新闻领域内,有关足球的报道一向较多。随着近年足球改革在国内掀起的足球热,足球新闻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中国足协的一次工作年会就能吸引200余名记者参加,一场大局已定的国奥队小组赛也能使近300名记者蜂拥而至。有人说,足球新闻已站在了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前沿。 从足球、足球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讲,更多的人关心不是坏事,然而,热得过了头肯定要出问题。 1999年3月2日晚,中国足协“青岛会议”开幕的前夜,一位同行神秘而兴奋地告诉笔者:“甲B扩军了!”其实,此前,笔者已通过有关人士搞到了本次会议的全套材料,其中,在足协副主席王俊生的工作报告中,的确提到了甲B扩军一事,但只是动议,没有定论。为了抢发新闻,当晚不少记者以“甲B即将扩军”的肯定口吻向各自媒体,传回了稿件,但事态发展正如笔者所料,会议否决了“甲B扩军”的议案,使得抢发新闻的部分记者非常被动。 1999年6月12日,奥运会足球外围赛第七小组第二循环的比赛在上海举行。其间,个别记者杜撰了李蕾蕾和舒畅宣布退出国奥队的消息,当夜,笔者也听到了这一传闻,但由于消息来源不明且未经证实,没有采用。后经中国足协调查,这是一则地道的假新闻。 1998年,《羊城体育》报刊登了金哨陆俊在执法广州松日足球队与大连万达队甲A联赛之前,曾受  相似文献   

13.
在市县级电视新闻中,会议新闻所占比重较大是普遍存在的弊端。因此,精减会议新闻便成为生动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首先要选准报道角度。一般会议多有材料发言等,记者采访时要认真阅读会议材料,听取会议发言,把握会议精神,采撷其中一两个亮点进行挖掘报道,因为会议新闻也有“新闻眼”。其次,要善于抓住重点。对于本身信息明朗的会议采访,记者应该抓住主要信息,砍去发生在它周围的零散信息,使报道主题鲜明集中。第三要善于挖掘,生发会议背后的新闻。会议上许多材料都含有重要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可以分析这些线索,判…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希望快速获得新的信息。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就要不断增加报道的含“新”量,特别是会议报道一定要注意寻找新闻点进行报道,避免刻板冗长,枯燥乏味。新闻不在长,贵在精。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在文著中多次提到“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点子才能体现记者本色”。 怎样寻找会议中的新闻点? 其实这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我认为,只要做到“三心”即用心、耐心、细心,就足以让你的大脑豁然开朗。 首先是要用心地参加每一个会议,时时做一个有心人。会议中什么是新闻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上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会议泡。”这里批评讥讽的所谓“四流记者”,主要是指那种整天住在宾馆里,发一条开幕消息、一条闭幕消息。如果有领导人讲话再根据有关人员定的框框,编发一条讲话摘要。如果碰到要求发全文,记者可以更轻松地呆在宾馆里睡大觉,看电视或聊天。这种采写会议的工作方式实在无可指责,因为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记者在报道中如果有所创新,想换个角度写新闻,  相似文献   

16.
会议是记者的重要活动空间,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眼下,新闻界上上下下包括很多读者都在呼吁改革会议报道。其中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会议太多,改革会议报道首先要减少会议;还有一种声音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关键在于领导要转变观念。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都忽略了参加会议的记者的主观能动性,都只是把记者作为传媒这架机器上一个按程序运作的部件了。  相似文献   

17.
黄琳 《记者摇篮》2006,(6):11-11
都市报记者作时政新闻,一个很大的难处是参加不了省市党政高层会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要闻。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我做时政新闻记者的这几年,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巧做“二手新闻”。如果简单地把人家报道的内容拿过来,一番文字上的改动,直接“搬”上我们报纸的版面的话,既有“剽窃”嫌疑,又不能真正把这些重大新闻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受众来说也“不解渴”。所以,做“二手新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党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作为新闻源,或者说一个新闻线索,就这个重要的我们感兴趣的新闻线索,重新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8.
前年秋天在我国北京召开了联合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是一场全面竞争的会议。就新闻界来说,既有中外之争,也有国内之争,只是竞争的内容和性质不一样。国内参加报道的记者谈起“竞争”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语言障碍影响了采访报道,影响了宣传深度。 笔者所在新闻单位采访大会的一名年轻记者说:“许多记者最大的遗憾就是不懂外语,不仅不能同各国代表深入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20.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