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沈阳市部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早期情况做了考察和分析。探索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其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08,(3)
用非编网络来制作新闻类节目,可以发挥非线性编辑简捷化和网络化的优势,满足新闻类节目制作快速、高效的要求;可以完善新闻类节目资源共享及管理,全面提高我台新闻类节目的制作质量。本文描述了扬州电视台新闻类节目非编网络系统的组成,介绍了网络运行中积累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3.
参与式文化是Web2.0时代的重要特征。网民群体通过自我组织的方式参与网络化新闻生产,已经成为新闻业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取了当今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闻媒体发展案例,从网民志愿生产、媒体新闻业务众包以及集资式新闻采写三个方面,描述并分析了网民自我组织的内容生产模式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化社会为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随着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为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这就意味着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找到创新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路径与方式,为新闻采编工作的长远发展作贡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新闻采编工作现状展开了有效阐述,并相应提出了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肖燕雄  郭妍 《新闻界》2023,(4):21-33+46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发展以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制播一体化网络正式启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效率,为唐山广电全面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文章通过几个模块着重介绍了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制播一体化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最初的纸笔和磁带并用完成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到方正新闻采编实现文稿的信息化,再到制播一体网实现编辑和播出的文件化,我们已经实现了数个飞跃。在今天这个媒介融合、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泛网络化的协同工作的新闻生产平台,实现新闻资源整合、编辑制作、审核和发布的高效运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网络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网络技术对新闻生产造成时空压缩,加剧了新闻采集与制作的分离;网民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促进记者的专业角色转型,从传播者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这是当前网络新闻生产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吕芳 《声屏世界》2009,(11):71-71
随着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杭州电视台明珠·影视频道的新闻制作已经完全从线性编辑转到了非线性编辑,《明珠新闻》《阿六头说新闻》和《新闻楼外楼》已经实现了素材共享的网络化制作,实现了非线性制作系统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11.
杨状振 《新闻界》2012,(6):8-11
本文以三网融合和3G技术条件下新闻信息传播面临的机制嬗变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移动通讯和网络化生存时代,UGC(用户生产内容)信息传播模式对PGC(专业媒体生产内容)新闻产制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并由此认为,在以UGC为中心的后传媒时代,重构知识分子启蒙精神,倡导人文精英重返社会,推动新闻教育理念由技术工具理性主义向人文思想回归,是当下及今后促进新闻媒体向基层回归、向民生回归、向专业回归的必由路径与必需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对21世纪我国新闻传播学发展作了宏观考察。作者主张突破新闻研究以“新闻”为研究起点的传统,提出研究起点从研究传播实践的结果型向主体和过程型扩充,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的本质规律。文中运用现代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学科发展的3P、3C、模型,并以其揭示新闻传播学发展的一些性质、特点,进而对21世纪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全球新闻生态的数字性技术架构,阐释数字新闻实践过程较传统媒体时代体现出的新特征。文章认为,数字新闻实践呈现为一个无规则循环的网络化过程,包含新闻行动的触发、新闻行动者的联合以及“新闻产品”的扩散三个核心过程要素。尽管数字新闻实践具有高度流动性和挥发性,但一些拥有相对稳态的实践模式还是在上述过程中得以结晶化。数字时代的新闻拥有比过去更大的经验范畴,对宏大尺度的社会进程具有更为深刻的指涉力。  相似文献   

15.
尽管去纸化是否是新闻行业唯一出路的讨论始终没有结论。但美国新闻杂志Newsweek的绝然网络化转身还是带给业界很大的震惊。或许它不完全代表新闻行业的未来走向,但其80年来的尝试与经验仍能给中国的媒体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戴维·温伯格提出人类的知识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以此为视角,探讨作为一种知识的新闻,将突破传统的事实型知识形态,成为一种网络化的知识。这一转变不仅有可能重新定义新闻,而且改变新闻的模式。迎接网络化知识带来的挑战,未来媒体的功能将从新闻+服务向知识管理转型。  相似文献   

17.
优先权与特许权--对新闻特权的比较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特权,指新闻媒体或记者出于为公众服务的需要在职业上享有的超出一般公民的权利.本文结合中外现行法律,对两类新闻特权进行考察,进而对我国新闻法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卢一波  邓伟 《新闻界》2013,(6):48-52
<正>利用信息图表对社会化媒体信息进行结构化地过滤和分析,可以开发出高价值的新闻产品。社会化媒体作为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1],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网络化传播等特征,逐渐成为大众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一些弊端,如信息庞杂、问题挖掘匮乏、流言传播等。  相似文献   

19.
许向东  吴洁 《青年记者》2022,(23):50-52
智能传播语境下,新闻产制流程中人类行动者与新传播技术间的复杂博弈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反思新闻生产的重要关切。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结合话语分析的方法考察了2020-2022年重大会议期间中央和地方两级主流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人本面向,结果发现:相较于纯粹技术导向,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各环节愈发强调“人”的因素,具体表现为新传播技术在选题策划、采集生产与内容呈现等不同阶段的差异化嵌入,由此形成了“人-技”之间相对背离、联动协作与有效耦合的多元关系模式,为智能传播语境下新闻人本主义的复归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嵌入“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用户消费”的产业链条,智能化新闻不仅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也重塑了新闻理念和编辑文化.本文在具体分析智能化新闻生产四个环节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和美国智能化新闻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模式,进一步指出我国传统媒体应该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契机,积极寻找一条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