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从50年代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一直到他去世前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这一理论,并用以指导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工作,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导致毛泽东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无疑对这种错误理论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探讨这一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国际大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本文仅在这一方面作些粗浅探讨,以求矫正。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在认识和处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西北的开发建设,始终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北出现了两次开发的高潮。第一次是50年代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这两次经济开发以“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规律,在强调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部门平衡的同时,贯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导思想: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两次西北开发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毛泽东十分重视党的经济工作.早在1933年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工作时就已提出将来革命战争结束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了经济工作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为我党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1957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毛泽东改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这是毛泽东晚年最大的失误.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经验和失败教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4.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如何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问题。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转述了毛泽东关于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十五个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并系统化。在上述文章中以及在此前后毛泽东的讲活中,他主要阐明了六个方面的思想。(一)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状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国际国内阶级斗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主席很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开始他提出“以俄为师”,按照苏联的模式来构建新中国高等教育框架的思想。毛泽东1958年的“大跃进”思想又导致了脱离实际地盲目发展高等教育,毛泽东的高等教育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阶级斗争,政治挂帅;二是强调生产劳动,实践经验,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中,既有重视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又有过分突出政治教育和忽视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比较贴近实际——较为正确的概括——偏离社会实际而作出错误判断”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用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必然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沉痛的教训启示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客观、辩证、准确的分析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晚年理论思考的“轴心”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剖析毛泽东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就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作历史的分析,既不能教条化地对待经典作家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又要实事求是地正视毛泽东阶级斗争扩大化背后所隐含的新的战略思考,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这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8.
1956-1976年间,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理论建树,经历了不小的曲折,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实事求是是必须坚持而不能须臾离开的思想路线。如果坚持了事是求是,在革命和建设中就会不犯东少犯错误,甚至犯了错误也能很快得到纠正;其次,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形成了典型的“中心二元论”,“中心二元论”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一元”代替正确的“一元”,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后,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一个关系改革前途命运的大局。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成与败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9.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纵观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其中心是:“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当我们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日愈显现出来,小平同志正是从这样一个战略角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号召全国全党通力合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教育事业的。  相似文献   

10.
在毛泽东对革命的论述中,有些内容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例如,毛泽东概括了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革命。其中却不包括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其中蕴涵着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的深刘理解。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性质的革命基本结束后要及时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转变的思想,以及将经济革命称作党领导的“第二个革命”的思想。反映了建设时期他对革命的新思考。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地位的评价,则使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从识他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1.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中共形成了以"三面红旗"为核心内容的理论架构和发展范式。1962年前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内从上到下对"三面红旗"质疑的增多,在有关国内形势、包产到户、干部甄别等社会主义建设焦点问题上党内出现了不同主张,这被毛泽东视为严重的阶级斗争,并导致他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毛泽东止住了党内的争论,也统一了全党的思想认识,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有着“阶级斗争扩大化”与“经济建设空想论”两大失足,这跟他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本文在对这一理想社会模式形成过程作历史考察的同时,对其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产生错误的根源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值得引以为鉴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四个现代化”思想的萌生、形成过程,认为这一思想萌生于50年代初期与中期,最终完善于70年代。在这一思想的提出过程中,第一代党中央集体,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做出了最光辉的贡献。“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初步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二,这一思想有力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大干社会主义、为加速中国“四个现代化”进程不惜流血流汗的壮志豪情。第三,这一思想对党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并以求实精神把它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4.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在党的工作重心大转移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无疑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就不重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就可以降低了。邓小平同志指出:“整个思想战线的工作都需要加强。我们要把这个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提到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1956年前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有过良好的开端,那么1958年到1960年间,他倡导与高举的“三面红旗”则可视为这一探索的继续,但明显地存在着以经济建设为主向阶级斗争为纲的不断偏离。本文力求对这种移位与颠倒的轨迹作出比较客观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阶级斗争的年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甚至无视科学技术教育,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从侧重于以政治思想(或改造)的角度考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到“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从“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红和德是第一位”的,到“‘不专’之红,就不是真正的红,红一定要专,红与专是并重的”等等,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各自特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教育界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历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察、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的各种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对领导经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和主张。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经济建设领导思维,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领导经济建设的论著和讲话的思想论内容极其丰富,本文仅就几个问题作粗浅探讨。一、克服“怕”字,解放思想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尖锐地批评了认为抓经济建设是“右倾”的错误认识。他在《(农村…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过程中,对教育工作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始终把教育工作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战线。早在二十年代初就提出“崇教育以培国本”的观点,认为教育应摆在国家的“根本”地位。即使在四十年代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他站在战略的高度,坚持认为,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意义”。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主要地就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为了使教育工作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总目标、总任务,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都及时地针对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提出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譬如: ——关于教育的性质问题,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确认在阶  相似文献   

19.
“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对我国建国以来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又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  相似文献   

20.
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又接受了近代启蒙思想和西方伦理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以他的“大本大源”理论为基础.并以重视教育、组织团体、利用报刊进行文化宣传等为具体的方式。为达到通过道德改造社会的目的,他又提出了以“三达德”为主要内容的固民素质理想模式。青年毛泽东以道德改造社会的思想是他早期思想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他早期思想中道德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