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杜甫的《登高》,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历代评论家都从章法、句法、字法、思想内容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展开分析,借以体味杜诗的苍凉悲壮之美。  相似文献   

2.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困顿踬踣,而心忧社稷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疾呼呐喊,让人感受到的是诗圣舍已为民的悲壮,而当衰朽残年的杜甫在夔州长江边上出字字顿出“艰难苦恨“时,其悲抑之气又何以堪呢?本文将进行体验剖析。  相似文献   

4.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5.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写登高感触之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章法细密 ,句句皆律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相似文献   

6.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7.
《蜀相》和《登高》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两首诗分别作于公元760年和公元767年,即“安史之乱”前后,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境况,不仅从形式上展现了近体七律的无穷魅力,而且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晚年的心理变化,从中可管窥当时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8.
正如德国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诗歌把人统一到一起的方式与游戏不同;当它是真实的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把人们统一在一起,带着所有纷繁复杂的苦难、幸福、追求、希冀以及恐惧.带着他们所有的观点和谬误、全部的美德和理念,带着他们中的一切伟大与渺小,不断聚合成一个生动的、有千万个分支的、内在的整体,因为恰恰这个整体才是诗歌本身”。  相似文献   

9.
陈文 《学语文》2020,(6):82-83
诗歌之美,在于韵律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字句之美,在于情感之美。在线上教学中,大胆尝试回归文本,体会杜甫《登高》中"一字一顿,一字一血泪"伤己又悲国,壮志难酬又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而感知已在衰败的大唐及杜甫凋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吴会权 《学周刊C版》2010,(12):198-198
人教版必修第三册和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均选编了杜甫《登高》一诗,该诗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始终为诗歌选家和爱好者所倚重。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阅读与教学实践,谈谈对杜诗这一诗歌风格的粗略见解。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诗是主情的,作为抒情的常用载体——景物描写,在古诗中,被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得出神入化。本文以《登高》为例,探究其写景的技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国古代诗歌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古代诗歌的精神殿堂。  相似文献   

14.
《辅导员》2011,(13):19-19
【闲言碎语】杜甫是一位技巧纯熟的诗歌大师.他以过人的才气.很好地掌握了各体诗歌体裁.并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面引人到律诗里来.给律诗注入强大的生命活力。由  相似文献   

15.
翻译始于实践,止于批评。而翻译批评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如同无本之木。因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研究能够加强译品的质量评估,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评判六个标准,分析杜甫《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以求客观合理地评判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6.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似文献   

17.
杜甫居夔州,数登白帝城楼写了《上白帝城》、《白帝城最高楼》、《白帝楼》、《白帝城楼》等诗。大历元年写的这首《白帝》,是写登白帝城楼见城中出云,城下大雨的奇景,即景寄情而作。但何以不用《白帝城遇雨》为题,而迳用《白帝》,显系别具匠心,有特意义。诗人基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忧国忧民的情思,如此命题,显然寓有以白帝——东汉公孙述据蜀称白帝为借鉴,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20.
孙瑞  朱斌  李灵 《西宁教研》2002,(5):31-32
著名诗人杜甫有这么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鬃,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