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当前中国社会再临深刻变革,一轮“新”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正在暗波涌动。然而,由于这些批判直接秉承了先前“国民性”批判的老套,因而它仍然无关乎当前中国意识问题的本质把握,更无法准确判断和揭示整个文化价值领域良性发展的前进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新的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从而科学开辟出了一条造就既具有深厚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底蕴又极富改革创新精神之中国新“国民”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冈察洛夫是中、俄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们对阿Q与奥勃洛摩夫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期望能重建中、俄国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现代民族文化。但是,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所采取的诠释角度和所要达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体现的是在国家被半殖民化、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的一种"强国保种"的主体性愿望,而冈察洛夫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却带着强烈的"脱亚入欧"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后期的城市中国书写中,对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我们展现了城市国民自私自利、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爱面子的内容;并挖掘出这些现象的根源:固有的封建主义等级制度产生的主奴意识的新包装,帝国主义入侵后崇洋媚外的新奴性心理和城市生活的激烈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金钱至上的卑劣心理;由此看出鲁迅后期基于城市的国民性批判有重要的城市社会批判价值、城市文化批判价值以及鲁迅对现代人性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族劣根性进行尖锐批判的鲁迅先生和对于老北京市民文化投入极大关切的老舍先生,他们的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国民性书写及对国民性的批判。作家的社会使命感促使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对"国民性"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切,但老舍和鲁迅的思考路径却存在很多不同。从地域、艺术表现方式、思考维度等三方面浅析两者的国民性书写差异,并对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具有以批判精神为核心价值的权利性格,知识分子作为大学权利性格的承载者和践行者,其批判精神内发于求真向善的道德认知,外化为维护公共权利的道德实践。知识分子敢于向权力言说真理,关涉社会价值秩序和人类生存样式的重构,以“牛虻”般的批判精神促使个人和社会不断地自我省察。当下,人文知识的衰落、专业和体制的规训造成了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式微,象牙塔内的纯粹理论者逐渐遗失了知识分子原初的意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中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对象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和传统文化心理。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20世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依然有它的影子,中国教育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启蒙过程。当代素质教育应以改造国民奴性性格和自私心理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以独立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教育自身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始终沿着鲁迅开辟的道路,忠实地生活,顽强地探索,不懈地著述。通过对“看客”的国民性批判、对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拓展和对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高扬,巴金实现了对鲁迅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李喜华 《文教资料》2008,(20):12-14
鲁迅与王小波都借杂文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批判,然而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阅历、个性等的不同,他们的国民性批判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同;2.切入的视角不同:3.批判的风格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西部文学中,赵光鸣的小说风格独标。一方面,在对"盲流"人生苦难的叙写中,熔铸着深刻的历史反思、社会批判、"国民性"审视和人性救赎;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分子精神流浪的展示,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西部小说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独特而又丰美的神采。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是指近代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不足——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批判性的自我体认。大体说来,近代民族反省经历了对器物、制度与文化根本之不足进行反省的三个阶段。从国民性批判及民族精神反思的意义上说,近代民族反省则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启蒙的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浪潮的涌起与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达到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自省、旁观、比较成为近代民族反省尤其是国民性批判的三重视野。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是近代民族反省思潮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65-66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已渗透到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其反传统、反启蒙、反批判等价值观念对知识分子文化 (即精英文化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知识分子文化应该实施“软着陆”,重新定位 ,选准立足点 ,主动退居到文化边缘地位 ,淡化社会政治情结 ,协调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在当下中国文化大氛围中站稳脚跟 ,实现自身批判与启蒙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6.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7.
池莉汉味小说主要刻画普通市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主要用于对比或陪衬,而且他们远没有市民形象那么光彩照人。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也表明了他们所代表的市民文化和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不切实际的知识分子文化在精明强悍的市民文化面前往往败落。这表明了池莉自己独特的创作背景、创作思路和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是依托一定的专业知识介入公共领域,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坚守人类的基本价值的专业性社群或个体。然而,作为拥有知识的教师群体,当下表现出了强烈的专业主义取向,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发展方向,从公共生活退居于专业领地,满足于成为专家型教师。事实上,教师日常生活的公共情怀、求真批判的公共责任和专业发展的公共伦理,都在召唤着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复归。而确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则需沿着前提性追问、必要性探析和可行性论辩这一逻辑线索展开;以此为基础,澄明角色向度、解析意识结构和廓清行为路向,则是践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这一角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20.
新乡土文学作家以理性的目光对乡土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和审美思考。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他们都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流弊对乡村人精神的腐蚀和束缚;同时,来自民间的礼俗人伦又给予了乡村人坚强生存的生命力和安全感。这两种不同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作用,在鲁迅的乡土文学中就已有呈现。可见,新乡土作家正是沿着鲁迅所开辟的国民性批判的道路,继续深入地文化思考。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新乡土小说对于地域文化的描绘、悲壮美学风格的追寻,以及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鲁迅乡土文学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