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存在的双重性和人的发展说明人是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自身内部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人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手段,对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理解偏差,导致人的异化。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应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人的发展摆脱盲目性而走上一条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的因素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进一步被揭示。因此,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地关注,提出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理论。它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企图否定原有的教育理论,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理论,深化教育改革,期望能探索出一条使我国的教育理论更科学、更具有实践性、更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多年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需要回归真实,真实的教育是面向人的,依托真实情境的,旨在培养人的美好品德,唤醒人精神的力量。真实的教育教人怎样在真实情境中生存,引导人学会如何在现实情境中生活时向善。因此,真实性学习成为教育面向人、关注生活的现实选择。真实性学习视域下,人是在真实情境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其以具身实践彰显自身的能动性与实践性,凸显人独有的精神力量,发现自身的个体性、关系性与精神性。真实性学习面向的人既是可感可知的实体,也是在能动实践中自证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主体,“存在”内蕴三个维度:实然存在、实践存在和精神存在。为了在教育中真正实现关注生活、关照人的多样存在,在现实的真实性学习样态中应以真实情境尊重人存在的实然性,以具身行动面向人存在的实践性,以群体交互恢复人存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因此,教育的应然追求是人类基于本体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思辨性思维的结果;同时,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教育的实然发展则是在实证论基础上进行实证性思维的产物。教育单纯在其中任何一极上的发展都不足以在全部意义上满足人性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在完全维度上认清人与社会生存的真实状况。由此,在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的价值冲突上,文章倡导实然向应然的趋近、实然与应然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之“实然目标”较单纯地关注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之“应然目标”当是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兼顾,培养“人事相宜”的和谐职业人。  相似文献   

7.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8.
美是和谐,和谐的终极是人的和谐,和谐的人格依靠教育来培养。教育的美学目的是逻辑分析 与历史发展的统一,具有应然与实然两重性。和谐即关系的谐调,以“关系”为着眼点,从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我五大关系的和谐中,探讨实现教育美学目的 的目标构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中人之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理想蓝图。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与可能,但也因其算法的智能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使其置身于技术规定的场域之中。过度追逐算法驱动的精准教育而产生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风险也不断受到教育研究者广泛关注。追本溯源,算法本身的“内生性风险”及其产生的“应用型风险”不仅可能导致轻忽人之发展的全面性,还会剥夺人之主体发展的自由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社会层面为算法主体自身的不足以及算法实践中人文价值被漠视的问题给予了解决路径;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从个人层面为教育主体正确认识算法并规避其产生的信任危机指明了发展方向。基于此,算法促进教育实践过程需注重技术与制度建设的双向促进,算法信任应以知行合一维系人之主体性及其在算法实践过程中推动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规避策略,进而实现智能算法的实践应用与教育育人的全流程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的“三然”状态,即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应然状态。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必然即“为何如此”,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然,即“应当如此”,是指人对世界的要求,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1.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与其过程哲学思想是一体的。他明确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活跃的智慧”。围绕这一教育目的论主题,怀特海关于教育何以培养人的“活跃的智慧”的一系列论述都深刻体现了他的过程哲学精髓。教育的过程性以人的生命发展的有机联系性、节奏性和创造性奠基,以实现人的“活跃的智慧”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怀特海的智慧教育思想对于克服专业化教育的片面性、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观就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来看,具有应然性和实然性区别。实然教育价值观是实际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观,是对教育行政和教育专家提出的“应当这样”的应然教育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应然教育价值观关注有加,却对实然教育价值观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讨论。实然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价值链的一部分,具有教育系统外部决定性、社会文化直接决定性和利益决定性等外生性特点。教育改革不能跨越社会发展水平达成超前性。推进教育改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价值链整体对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高度重视发掘社会文化中有利于先进教育价值观生长的因素和变化趋势,高度重视使先进教育价值观得到社会的认同,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生产关系状况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的发展” ,无疑是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因为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建基于“人的发展”。然而在教育学的视域中 ,“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的教育学著作和教科书要么语焉不详 ,要么不得要领 ,要么是心理学关于“发展”概念的简单移植。过去 ,在我们的教育学中 ,对于“人的发展”的理解 ,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的理解的水平上 ,即“发展是指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这是成熟和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两者的函数”。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最大的局限就在于 :它剥离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涉 ,漠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越性是人的根本特性。生命就是在“应然”与“实然”的不断地转化之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发展着自身。超越性说明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因此,以发展受教育者为己任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受教育者,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是生命的超越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白逸仙 《文教资料》2006,(31):69-71
本文在对近百年教育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做出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教育社会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分别在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两条对立统一的脉络。它们分别是:教育的个人化与教育的社会性之争;学问研究与问题研究之争;“教育如何存在”的实然与应然之争。在以上三对问题中取得平衡,是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是和谐,和谐的终极是人的和谐,和谐的人格依靠教育来培养。教育的美学目的是逻辑分析与历史发展的统一,具有应然与实然两重性。和谐即的谐调,以“关系”为着眼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我五大关系的和谐中,探讨实现教育美学目的的目标构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具有很强的固定性,但实际上存在着“应然”和“实然”的教育目的的对立。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实然”的教育目的,直接影响“应然”教育目的的实现,但教育目的从“实然”走向“应然”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科学性之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辩证统一说缺乏彻底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侧重说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二者的关系需要重新构建。修正的辩证统一说将政治性分为应然的政治性和实然的政治性,应然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具有高度统一性,实然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存在可能的背反性。该观点有效解释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指明了出路,因而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