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如果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不能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可能真正到位。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握有利时机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教材中与“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国意识逐渐淡薄,拜金主义思想日渐盛行,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当把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教师应当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因为中学化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化学课堂中很容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3.
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1.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2.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3.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4.底层,即学校中实际实施的“德育”。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校依据新时期德育要求及学校实际,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形成了以实施“学科渗透德育工程”为德育主渠道、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育人工程”为德育创新手段、以实施“品德评价工程”为德育绿地、以实施“社区教育二五一工程”为德育合力的德育工作四大途径,有效整合优化了我校德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中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因此德育工作仅仅靠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花力气还不够,各个学科教学中也要实施德育渗透.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而思想教育要结合有关知识教学进行,不能牵强附会.本文略谈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我们要把它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程,长抓不懈,一以贯之,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效果。一、以课堂为主要渠道,以学为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青年学生最大量、最经常、最直接接受教育的主要环节,各科教材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我们要“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一方面,针对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各科教材内容,随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课重点对青年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价值,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视角.充分利用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开展课堂教育,加强特色教学,组织典型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达到完善德育过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唱主旋律开创新局面南昌大学王子猷,李曜突出“主旋律”,奏响“主旋律”,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唤。高校德育工作,要高唱“主旋律\从制度建设、基地建设、活动规划和舆论引导等方面保证爱国主义贯穿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一、制定规划,使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展开论述,简要阐述音乐与德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的路径: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团结友爱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亲情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重视课堂教育,采用课堂渗透的方式 课堂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德育,这是每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采用了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多门渗透,并把课堂上的道德规范通过与班级工作、团支部工作,学生会工作的结合贯彻到学生的行动中。在思想政治课上.进行了政治素质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世界观、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同时,抓住热点问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讨论和辩论。在其它课程中,教师根本学科特点,采用灵活、艺术的教学方法,把德育贯彻到各门学科中。如语文课上,介绍…  相似文献   

11.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张云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  相似文献   

12.
张冉 《考试周刊》2023,(33):127-131
我国教育体制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为了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初中地理教师要将德育与课堂知识建立联系,借助学科优势,把握初中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实现智育与德育并举,培养品学兼优的现代化人才。地理知识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德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呈现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思想,强化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打造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地理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德育渗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杨薇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古人施教,首推“传道”,即重视德育。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而且要“育人”。物理教学同样具有这个任务。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伟大导师列宁指出...  相似文献   

14.
语文人文性:语文式的精神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文性”被课标堂而皇之推到与“工具性”平起平坐的位置时,我们再提“语文德育渗透”,似乎不怎么顺溜了。印象中的“语文德育渗透”大致是这样的:备课中要有一定的德育目标,教学中应有一定的德育渗透的体现,尤其是遇到公开课的时候,这通常还是一个评判标准,弄不好被评委们抓住个“缺少德育渗透”的小辫辫来,来个“一票否决”,你只好自认倒霉。其实把“德育渗透”作为一项教学要求,是不过分的,因为这种提法里,包含着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成长引导等一系列内涵,说到底就是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惜的是在学科性质强调工…  相似文献   

15.
王玮 《江西教育》2001,(2):45-46
一体现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技能为双重标准,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板书要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遵循“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再让学生从中认识课文的中心,接受思想教育,进而理解作者表现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如《过桥》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理解“雷锋怎样背同学过桥”和“雷锋为什么背同学过桥”,再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行为习惯优良、思想品质高尚的德育素材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以单元为向导,制定德育渗透点;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以课堂生成为契机,有效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于硬邦邦的说教,学生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属于德育的范畴.物理课程为学生品德教育提供了广泛的素材和空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心理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自国家教委颁布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来,思想教育在中、小学总体教育结构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分散在各年级各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不仅构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德育网络系统,且德育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的“渗透”式教学方式更趋于合理化。并已基本成为德育教学发展的主流。与以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脱节、两种教育因素主次不分、思想教育方法不合理的旧形式比较,“渗透”式教育模式无疑是标志着思想教育取得了一次飞跃性发展。但是,在没有更进一步明确“渗透”式思想教育模式具体实施要求的情况下,一…  相似文献   

19.
三年来.我们广华中学政治学科以和谐发展教育为中心.以深化和探索课堂教育改革为切入点,以创省示范学校为契机,致力于思想政治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着重探索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行为习惯优良、思想品质高尚的德育素材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以单元为向导,制定德育渗透点;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以课堂生成为契机,有效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